韓芳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東西彼此銜接,從而實現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并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作為只有單位時間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提高效率,需要一種直接有效的方法——整合。
因為語文教材的編寫會有內在的聯系,語文與數學、英語、品社、音樂、美術等各學科之間也有些許微妙的勾連。
因為“語文課堂應是學生語文‘踐行的場所。語文課程應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的世界,打通課堂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的通道。”
一、學科內的整合
學科內整合,是對教材的尊重,也是超越教材的微創造。
以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為例,《負荊請罪》《最后的姿勢》《船長》《愛之鏈》這四篇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藺相如、廉頗以國為重,一個深明大義,一個知錯就改;譚老師在身死關頭恪盡職守;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與諾曼底號共存亡;喬伊、老婦人、女店主將點滴溫暖在人間傳遞……這四個愛的故事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鮮明,學生一讀就能把握故事內容,參透文字間的情感。假設用一節課的時間通讀四個故事,再用一節課品讀作者的表達方式,第三節課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寫寫身邊愛的故事,學生在剩余的課時里就可以去閱讀更多相同主題的作品,如豐子愷《給我的孩子們》、巴金《懷念蕭珊》、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梁曉聲的《母親,我不識字的文學導師》、兒童繪本《愛心樹》《猜猜我有多愛你》等,會使語文教學更有厚度和深度。
以五年級《伊索寓言》一課為例,常規的教學我們會采用一課學習一到兩個故事,我嘗試將三個小故事在一節課里整合教學,以《狐貍和葡萄》為抓手,引導學生去讀一讀故事,看看失敗前和失敗后,狐貍有什么變化?在討論中引導學生去體會狐貍的心理變化,思考狐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正好契合對狐貍形象的把握與寓意,自然地學習了故事,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文體特點。接下來的兩個故事,讓學生順著這條思路去理解,學生就會發現在每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在變化,其他寓言中也有這樣的特點。這樣的課堂自然就提高了效率,做到了有效。
二、學科間整合
開展跨學科主題活動,不僅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還能彰顯教師的個人智慧。
學校開展大眼睛作文活動,我強烈地意識到學生更喜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共同體里獲得經驗體會,在小小的團隊中學習,能有效地激發每個參與者的好奇心、求知欲,發散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
于是我想到了“玩餅干”這一話題,讓學生通過咬、掰、剪、刻的方式把不同顏色、形狀的餅干組合成大家喜歡的造型,這樣能在大眼睛作文課堂中帶領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激發對寫作的興趣。作為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留心觀察,能通過動作、神態等細節,準確表達人物在活動中邊做邊想的內心變化。
“玩餅干”作文課終于開課了,每個學生的課桌上都破例擺放著一袋自己喜歡吃的小餅干,學生在小組內完成餅干創意設計大賽。4人一組的創意大賽立刻讓學生興奮起來。大家拿出自己的餅干,通過啃、掰、粘、拼等不同方法,5分鐘以后,12個小組的創意餅干出爐了。“小矮人”“丑小鴨”“金銀花”“聽取蛙聲一片”……學生的創造力太強了,當他們打開大眼睛作文紙的時候,腦海里會有很多精彩的畫面浮現在眼前。在彌漫著創意和想象的氛圍中鼓勵和指導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熟悉的內容,學生就會有內容可寫,就會越來越樂寫,越來越能寫。
學科間整合是找到多種學科間的共通之處,把語文與數學、音樂、體育等學科整合,建立學科間的聯系,學習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學科外的整合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學習的局限性,必須著力讓綜合性學習必需化,因為綜合活動中學習是實現語文運用的自然體現。這樣的新語文實踐,是自我實踐類課程,能夠真誠地為學生搭建體驗、分享表現的平臺。
五年級的學生學完《裝滿昆蟲的衣袋》,拓展延伸《我與大家》中關于法布爾的章節,其中有許多面向生活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觀察螞蟻工坊
讀海報看電影
去野外拍攝昆蟲
元旦昆蟲角色扮演
昆蟲繪本創作
在綜合性實踐中,教師要遵循流程不精細的活動原則,即活動指向不要太理性,形式不要太呆板,氣氛不要太嚴肅,和孩子一起推動課程。
綜合性語文實踐旨在實踐,即興趣在增長,知識在豐富,能力在砥礪,心靈在拔節,價值觀在提高。
綜合性語文實踐強調演繹、綜合二方面,既有方法的綜合,又有內容的綜合,從而促進兒童在與生活的鏈接中獲取知識、提升價值判斷能力。
綜合性語文實踐強調自主一詞,學得積極、主動、有趣,在自主探究合作中自然釋放生命的能量,提升生命的質量。
由師生共同參與的綜合性語文實踐將文本深入學習后與現實生活比照,進而形成對生活、文本豐富而又深刻的認識。
教育是社會性的,學習的時間、空間會發生改變,課堂也只是一小部分。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綜合實踐活動等都能夠成為教育的現場。不要借語文學科的知識本位、語文課程的學科本位、語文學科的經驗本位、語文學科的精神本位、把學生的視野局限在教科書里,要讓他們走進廣闊的社會和大自然,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走進廣闊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敞開的語文與敞開的兒童美麗相遇,彼此無聲無息地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盡情欣賞彼此的美與善。
參考文獻:
何景成,柳翔浩.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意義[J].科學教育,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