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欣
摘 要:作業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強知識技能以及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檢驗的重要渠道。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對數學作業的設計進行優化,讓學生愿意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完成作業,進而使作業的功能和價值充分地顯現出來。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層次型;實踐型;趣味型
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數學作業必須形式多樣,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從而消除學生對作業的抵觸情緒,激發小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讓學生愿意做作業,愛做作業。那么,我們該如何對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進行優化呢?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體驗,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悟和看法。
一、設計層次型作業,使不同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
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環境,在學習能力、學習智力、接受能力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因而在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然而,在現實教學中,大部分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很少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對所有的學生“一刀切”,這就導致有的學生在數學作業上“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無法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教學目標。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按照知識的難易程度、深淺程度以及不同學生的能力要求去設計作業,使作業呈現出層次化,從而使班里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并都品嘗到完成作業、征服作業的成功感和喜悅感。
比如,在學習了三年級上冊“周長”中有關“長方形的周長”知識之后,我就根據班里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布置了不同層次的作業,如學困生,完成這一數學作業:動物園要建一個黑熊館,館長10米,寬8米,四周用鐵絲網圍墻,問圍墻的周長是多少;中等生,完成這一數學作業:動物園要建一個黑熊館,一面靠墻,其余三面用鐵絲網圍住,館長10米,比寬長2米,問鐵絲網圍墻的周長是多少;優秀生,完成這一數學作業:動物園要建一個黑熊館,一面靠墻,其余三面用鐵絲網圍住,館長20米,是寬的2倍,問鐵絲網圍墻的周長是多少?若每隔2米放一根柱子,那么需要幾根柱子?這樣,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我們便能滿足所有層次學生的需求,使所有學生都能在數學知識上有所收獲。
二、設計實踐型作業,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不是僅僅單純掌握表面、淺層的數學理論知識,而是為了正確運用它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但是,很多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書面作業通常是唯一的形式,這就使數學作業一點新鮮感也沒有,學生也沒有做的興趣。所以,除了書面形式作業,我們還可設計一些實踐型作業,讓學生可以動手、動腦去思考、去實踐,從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比如,在學習了一年級下冊中“購物”這部分知識后,我就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放學回家后自己到家附近的商店購買自己或家人需要的東西,并將自己所帶的錢、應付的錢、找回的錢等進行記錄,第二天,到學校后向大家講述你的購物經歷和計算價格的過程。因為和以往的作業形式不同,學生都對這項作業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致。這樣,我通過設計這項實踐型作業,使學生親身體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設計趣味型作業,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與熱情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事物感興趣了,才有繼續接觸和深入學習的欲望,而且小學生本來就具有好動好玩、注意力不持久的特點,所以,在進行數學作業的設計時,我們必須做到作業富有趣味性,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與熱情,讓學生覺得做作業并非一件苦差事,而是有樂趣在其中。
比如,在學習了有關“數的整除”這部分內容之后,我就設計了這樣一項作業:小紅家的座機號碼是七位數,下面,根據以下提示,準確猜出座機的電話號碼:
第一位數字:在自然數中,是最小的質數;第二位數字:6的最小倍數;第三位數字:最小的自然數;第四位數字:2和3的最小公倍數;第五位數字:在自然數中,是最小的合數;第六位數字:5的最大因數;第七位數字:在自然數中,是最小的奇數。這一富有趣味性的作業形式,很快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學生做作業的興趣,進而迅速進入到對這一問題的思考狀態中。
綜上所述,面對新課改在我國的大力實施,我們必須對傳統單一、死板的作業形式進行優化,進而設計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數學作業,讓學生不再抗拒做作業,而是變得喜歡做作業,愛做作業,并享受到作業所帶來的樂趣和歡樂!
參考文獻:
[1]張碧泉.新課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問題與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3(11).
[2]湯靜.小學中年級數學分層作業的調查研究[D].揚州大學,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