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娟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及素質教育的深入,對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的學習動力,重視他們主動探究意識,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主要從方式和策略兩個方面探討小學數學情境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充分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學生自身的知識和生活實踐,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為他們創造更多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動力。在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地應用情境教學,不但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還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情境教學的主要方式
1.基于實際生活的教學情境
借用實際生活背景來創設教學情境就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能夠通過情境迅速理解和記憶教學內容,并掌握知識的應用方法。小學生大部分知識都是從他們生活實際中獲得的,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有效利用好學生的生活背景來創設教學情境。當前,小學數學的教材內容和生活有密切聯系,如小數應用、簡單面積計算等。這些都為借用生活背景創設教學情境給予諸多幫助,比如:可創設商店買賣情境,以正、負數分別表示貨品的買進和賣出的情境。在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考慮新課內容是否有生活原型,再創設適當的情境。
2.基于游戲活動的教學情境
寓教于樂是教學中最為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創設基于游戲活動的教學情境,就是通過游戲活動的方式來開展數學的課堂教學,可在新課導入中應用,也可在知識講授中應用,也可一同應用。通過游戲活動創設教學情境,能有效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教師應該設計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游戲,游戲內容應該和教學內容保持一致,而且要充分體現出教學內容的實質。另外,教師應能夠預估可操作性,不但要保證大部分學生的參與,還要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3.基于新舊知識關系的教學情境
新知識的獲得一般是通過舊知識實現的,新知識或是以往知識的提升,或是舊知識的一個補充或延伸,因此舊知識是新知識有效學習的最直接的方法,教師應該掌握并應用好新舊知識的內在關系來創設教學情境。比如,小數乘法的教學中,可創設該類教學情境,教師可先復習乘積的變化規律和整數乘法規則,再讓學生認識到小數乘法和整數乘法的差異,通過知識的對比和轉移,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去探究新知識。通過新舊知識的轉化,科學設計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二、創設情境教學的有效措施
1.選擇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選取和教材內容有密切關系的生活情境,可針對一節課程選用多個情境,在反復比較和分析中篩選出最合適和適用的一個情境作為課堂教學時的情境,同時在講課前充分預知情境教學存在的利弊,只有課前對教學情況有良好的預測,才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更好、更妥善地處理突發情況。因此,教師在選用情境教學時應十分慎重,必要時可先對全班同學進行統一調查,充分地了解每位學生,以做到心中有數。而且要充分預估學生的學習實際水平,包括知識掌握度、生活經驗及知識遷移能力。
2.課堂教學中的趣味性和數學性
興趣是小學生接觸、認識及探究某項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是通過探索實踐中出現并發展而來的。處于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和認知水平決定他們所學數學應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做好前期的備課,充分認識到教材編排目的及意圖,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從中領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表現情境趣味性的同時,還應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在趣味情境中積極探索知識的聯系和差異,逐步構建自身數學知識體系,實現知識的有效積累,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
3.創設問題性的情境教學內容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有較好的預知能力,也就是在創設教學情境前應充分考慮到何種情境可有效展示教學內容的問題,將問題充分體現在教學情境中,通過情境來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知識積累,同時要求在日常教學中要保持責任心,多思考、多對比、多嘗試,如此才可將該預知能力充分發揮出來,進而實現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是知識傳遞者,應將正確科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不可為完成教學任務,達到課堂表面效果而回避問題,如此會阻礙學生正確理解與獲取知識,也會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身為數學教師,應順應課改的要求,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情境教學的作用,并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適當地運用情境教學,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能調動他們的學習動機。
參考文獻:
[1]孫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境教學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12):111-114.
[2]吳黎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有效創設[J].現代教育科學,2009(10):134-135.
[3]許曉娜.小學數學創設有效情境教學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05):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