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平
摘 要:鄉土文化是寶貴的美術資源。在美術教學中融入校園文化、風味美食和歷史足跡等地域文化,能使教學豐富多彩、具有個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愛家鄉的情感。
關鍵詞:鄉土文化;美術教學;校園文化
新課程改革指出,要積極開發、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將鄉土資源引進小學美術教學,不僅能豐富美術課的教學內容,還有利于引導學生認識家鄉的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愛家鄉的情感。近年來,我不斷探索新的教改之路,努力使美術課上得豐富多彩、具有個性。
一、挖掘校園文化,多一個實踐支點
特級教師侯令指出:“開發和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最好的辦法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把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其中,這樣的結合既自然,又使學生感到親切。”我校是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學校,設有“地域文化長廊”,通過圖文展示建甌地情文化;校內立有芝城之母——練氏夫人雕像,讓學生瞻仰,并學習她“以愿殺老嫗一身,免城中老幼一劫”的大義大愛精神;建甌挑幡堪稱“中華一絕”,學校擁有一支學生挑幡隊,多次赴各級表演獲獎……所有這些都營造出一個濃郁的地情教育的人文環境。
如,在教學《家鄉的藝術》時,我以挑幡為切入點,請校挑幡隊為學生做表演,向學生介紹挑幡的來歷和隊員們勤學苦練的精神,讓學生近距離地觀察、觸摸幡,指導學生分析挑幡的幾個主要動作,這樣學生積累了較豐富的繪畫素材。構圖時有的學生想畫全景圖,有的想畫挑幡的動作,還有的想畫“幡”,我都予以肯定。在“幡”的設計過程中,學生都千方百計地想創造一些新的造型,使自己的設計新穎奇特。本次教學活動,立足于學校實際,就地取材,最大程度地縮短了學生與挑幡的距離,學生熱情高漲,信心倍增,有效克服了“畫人物動作難”的教學難點。
二、品嘗風味美食,多一份成長體驗
建甌素有閩國古都之稱,這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除了有諸多的名勝古跡、民情風俗外,民間小吃也名目繁多,如光餅、板鴨、豆腐釀粉等,雖說不上有多少精致,卻保留著閩越文化的特點。這些飲食文化也是美術課的一個難得的教學資源。
如,在《家鄉的小吃》教學中,我以嘗一嘗、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畫一畫為主線,先讓學生觀察和品嘗家鄉的特色小吃——肉餅,說說它的形狀、色味以及與普通光餅的不同之處。學生爭相回答:肉餅比普通光餅小、薄,卻更香、更酥、更脆。有的說:肉餅以面粉為主要原料,里面夾著蔥花和肥肉丁。有的發現:肉餅的表面是金黃色的油酥層,綠色蔥花和白色肥肉丁還會從油酥層下面透出來,既好看,又好吃。在學生對肉餅有全面的認識后,再討論怎么畫,我引導學生理解:肉餅雖圓,根據透視原理,畫在紙上,卻是橢圓形的,并且近大遠小,要畫出肉餅薄薄的厚度,接著我又讓學生講講家鄉其他的一些美味小吃,觀察它們的外形特征,分析并提示作畫的注意點。最后我激勵大家:“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創造了這么多的美食財富,怎樣才能讓我們家鄉的小吃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呢?”這個問題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有的說把小吃制成圖片發向各地;有的說在包裝袋上畫精美的圖案讓顧客帶到各地……
三、找尋歷史足跡,多一個觀察視角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綱要》提出: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學生感受祖國歷史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發展,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建甌是一座有著一千八百多年建縣史的歷史名城,遺存下不少古建筑,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小學生年齡小,對這些古建筑只停留在表面印象上,需要給予縱深引導。如,在教學《家鄉的古建筑》一課時,我帶領學生到實地參觀,在對古建筑有直觀感受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古建筑的歷史背景和重大價值,使學生形成較高層次的認識。比如建甌標志性的古建筑——鼓樓,重檐歇山式建筑風格,有雙重飛檐、琉璃瓦、大紅柱、雕梁畫棟,下面設有三個門道,這樣的設計昭顯出古都豪華富貴的氣派和至高無上的規格。在指導學生觀察時,我強調不僅要觀察建筑的整體、更要深入局部仔細察看。以自己喜歡的獨特的方式把它描繪出來。要注意對細微處的描繪,這些細節雖不起眼,卻能豐富整個畫面。作業中我發現學生能用粗細不同的線條和不同的色彩來表現古建筑,畫出各式各樣具有不同特色的樓、門、墻、磚、瓦等,從中能感受到古建筑的風貌和藝術特色。對于同一繪畫對象,由于學生各自選擇自己喜愛的角度和側面去畫,所以畫出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但都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學生對家鄉的古建筑有了更深層的了解,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參與欲更強,繪畫積極性更高。
將鄉土文化融入美術教學是開創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術教學的創新之路。創新有舉步之艱辛,有成功之喜悅。美術教師若能本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道理,因地制宜,靈活取材,勇于探索,大膽拓展,就能結出累累碩果,小學美術教育將邁向更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陸惠芳.巧用鄉土資源有效整合美術教學[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