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提到寫作,我國古代就有“以文取士”的制度。在現今社會,高考作為一種為國家建設選拔人才的制度,也在逐步提高作文的地位。可見,寫作是人類進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作文的“真”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然而,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教師卻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十分注重學生作文表現的主題必須是樂觀向上的主流精神,這使得小學生的作文思想受到局限,假話連篇,假故事、假情感屢見不鮮。拾錢包歸還失主;媽媽背我上醫院;夜深人靜,老師批改作業等內容頻繁出現在學生的作文中,讓我們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虛偽的靈魂。“一切文字皆貴真,真情作詩感動人。”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寫真話呢?
1.積累
作文所表現的往往就是那些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插曲,可能無意間我們將他們淡淡抹去,一旦回味起來卻又饒有興趣。當我們提起筆,想要將它文字化、情感化的時候,它又像一個淘氣的孩子,悄悄地躲到了某一個記憶的盲區里。在我們班有一個“心靈溝通本”,在那里,記載著我和同學們每一天的喜怒哀樂,想和大家分享的、想與大家溝通的、想請大家幫忙的……都寫在里面。它記錄的是孩子心中最真、最純的情感。偶爾的一次進步,幾個月后,恐怕會忘得一干二凈,但是當那群已畢業了的學生再次拿起這本心靈溝通本時,還會津津樂道地給我們講當時那興奮的心情,此情此景便成了寫作的素材。
心靈的溝通,讓孩子們珍惜友誼、珍愛生命、珍視自己,關注生活、關注情感、關注細節,為寫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做到了隨心的練筆。
2.捕捉
雖然我們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但作文訓練時,還會遇到故事內容寬泛、情節不詳的情況。朗讀朱自清的《背影》時,“父親爬上月臺”的一幕令人難忘,那傳神的動作描寫,把父親憐子的情感全部凝結在那蒼老、笨拙的背影中,我們會被父子之間真摯的深情所打動。這一描寫使這感人的畫面多年來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中。我們看這位學生捕捉的鏡頭:“一次偶然的早起,透過廚房的窗戶,霧氣籠罩中,隱約看到媽媽忙碌的身影,聽到她拄著鍋臺的咳嗽聲。”這樣的一件小事,是每一位母親都做過的,正是捕捉了這樣的生活中的細節,才能以小事見真情,表達真情實感,使學生學會感動,學會做人。
二、作文的“純”
“純”指純凈,不含雜質,作文要表達的是作者最純的情感及真實的感受。然而,現今的小學作文教學中,有的老師走捷徑,讓學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現成的模式:文章格式總分總,學習雷鋒不可少,不論考你什么文,都把決心誓言表。然而,作文中那純真的情感又在哪里呢?
孩子們被功利主義教育遮蓋了自己的生活,破壞了童年綠色的生態,占用了游戲時間和身體“閑逛”的時間,感受不到風對自己的觸摸,聽不到小草對春天發出的綠色的呼喚,了解不到冰雪也要流動的愿望,如何能寫出純真的情感來?依托大語文教育環境,我在多彩如畫的校園生活、喜怒哀樂的家庭生活、廣闊豐富的社會生活、奧妙無窮的自然生活中,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生活、欣賞生活、審視生活。
三、作文的“精”
1.閱讀
寫好作文需要有積累,包括生活的積累和閱讀的積累。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現在的孩子并不缺少書,但孩子們通常并不去看。我們往往歸罪于孩子,其實我們反思自己,我們給孩子準備了哪些書呢?無非是新課標必讀、四大名著、作文輔導,還有的家長為孩子準備了國學經典。讓孩子讀這些書,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那就是應試。然而,孩子渴望快樂地閱讀,渴望自由地閱讀,他們認為那些功利性的閱讀無法替代一本真正讓自己感動的書,不能替代他們與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的生活感悟。
2.練筆
特級教師王俊明老師說:“能每天拿起筆來寫點什么的人是幸福的人。”只要觀察,每天都會從生活中發現新的東西,只要思考,每天都會形成一點新的見解。所以,平時的練筆,我選擇豐富多彩的練筆內容,大到一次藝術活動,小到一個不經意的表情,都成為學生練筆的對象。
3.評改
(1)教師評改。以往我們教師的評語更加關注學生作文中的缺點,然而,學生作文中類似的缺點還是頻繁出現。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用贊許的目光來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強化作文的優點,使學生在鼓勵中積累習作的方法。
(2)學生互評。生生互評能加深學生彼此間的了解,取長補短,逐步提高,使被改評者能看到同學對自己作文的態度,聽到同學對自己作文褒貶的聲音。
上好一節作文指導課并不容易,作文能力的培養也不是單單在課堂上就可以完成的,課堂教學僅僅是傳授和學習作文的一種方式,而更廣闊的場所則是整個社會。生活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寶庫,只有讓學生充分地享受生活,加強文化積淀,積累鮮活語言,學生的作文才會因生活而美麗,因生活而富有靈性,因生活而魅力無窮。
參考文獻:
趙東陽.小學作文教學低效原因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