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曾經執教過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以下是我在第一次磨課開頭時的教學片段:
(1)復習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稱。
(2)出示三個角,問:哪個角最?。繛槭裁??讓學生把這些角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給它們排隊。
(3)你能測量下面兩個角的度數嗎?說說測量的方法。
(4)拿出量角器,介紹它的各個名稱。
課后回想這個教學片段,總體感覺有點“死氣沉沉”,一問一答只限于極個別人,大部分孩子顯得無所事事,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孩子們給角“排隊”的興趣不夠濃厚;課堂的“彈力”不夠、“擴張力”不足、“興趣點”找得不準。于是,帶著這樣的遺憾,我就同一內容,去聽了其他幾位教師的課,經過反復的比較、修正和重構,重新設計了教學環節:
(1)同學們,喜歡玩游戲嗎?我們一起來玩兒一個高射炮打蚊子的游戲。(鏈接到導入——大炮游戲)第一次角度大了,第二次角度小了,第三次擊中目標。
(2)復習:怎樣的圖形叫做角?白板上畫1個角,說一說角各部分的名稱,在明確“邊、頂點、邊”等概念的基礎上,用動畫演示“角兩邊的射線可以無限延長”。
(2)出示大小不一樣但兩個邊一樣的兩個角,讓學生猜一猜誰大誰小。
(3)出示三個大小不同邊長也不同的三個角:哪個角最?。繛槭裁??讓學生把這些角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給它們排隊(暗示角的邊長與角的大小沒有關系)。
第二次磨課時,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心中的小火苗畢畢剝剝地燃燒起來了,課堂上“小手直舉,小臉通紅,小眼放光,小嘴常開”。前后對比,僅僅是多了一些趣味游戲和動態演示,僅僅是設計了螺旋式上升的題型,課堂的氣氛就忽然變了,學習的“風向標”也轉向了,轉向更為靈活、更為形象、更為有趣的方向。的確,“角的度量”不僅僅是拿出量角器,也可以是“高射炮打蚊子”。只要是有利于找準點燃孩子們思維之火,什么樣的方法都可以大膽一試。
新的課程視角下,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應該在于教師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大面積解放孩子們的手、口、腦,切不可讓一部分孩子無所事事。對于還處在懵懂之中的小學生而言,打開孩子們思維的方式愈多,走向數學王國的路徑也就愈多。而打開孩子們思維的方式就包括教師的多多磨課,從多角度、多風格、多策略設計多樣化的課堂引入,必將為課堂的后續環節奠定一個好的基礎。對于教師而言,這樣的磨課活動越深入,教師將越有可能意識到數學課堂被重新打開后的“別種滋味”和“異樣感受”,將越有能力和勇氣去重新創設一個靈動、豐盈和高效的理想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