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艦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要求特別強烈,這種需求也就是參與的需求。”素質教育思想指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這些思想提醒我們,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結構,精心設計教學中的每一環節,努力創設最佳情境,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激發學生參與動機,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產生結果的過程。而縱觀當前課堂教學,雖然歷經課改風雨,但效果甚微,許多教師只聞其味,不得其法,課堂教學仍然單一呆板,多為“一言堂”的“填鴨式”、“注入式”或一問一答的“打乒乓球式”教學,課堂教學程式化,學生多為被動接受知識,教學效果一般,較大程度地遏制了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發展。筆者認為,貫徹落實課程理念,改進教學方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引導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探索能力的增強,以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一、用恰當的提問方法,引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的思想是從疑問開始的。”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揭露學生認識中的矛盾,引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積極思維,使學生情緒處于最佳狀態,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它是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整個教學過程推進和發展的重要動力。
1.問在有疑之處
教師的問題設在學生有疑之處,才能引起探究的興趣。學生的有疑之處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種是自覺無疑而實則有疑的地方。對學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它們提出來,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解決,對那些學生自覺無疑實則有疑的地方,教師則要在“無疑”處設疑,從而激起探究的熱情。
2.問題要難易適度
教師在提問中,不能說越難越好,而應當難易適度,問題情境過于簡單,不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問題過難,又會使學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從何做起,可能會失去探究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但又要是學生通過努力可以解決的,也就是其難易度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這樣設計問題不但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特點,還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同時還是一種教師思維過程的心理示范。
3.問題要具有啟發性
啟發性的提問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怎樣才算是啟發性的提問呢?即能激起學生探究興趣的提問,能啟發學生思路的提問,能引起學生認識中的矛盾的提問,能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方法去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維的提問。比如,在教學“體積概念”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烏鴉原來是喝不到水的,后來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與水位升高有什么聯系?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理解并牢固掌握體積的概念。在教學中,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知識自身規律等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是學生突破難點的“金鑰匙”。
二、課堂教學環節中激發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的方法
1.復習導入環節
復習導入環節是根據舊知識和新知識的聯系,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的新知教學的鋪墊練習。是架設新舊知識的橋梁,是學生現有水平能夠解決的練習,以此來使學生感受成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動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1)新知分解或新知變形還舊法:即將當節課的新知識,按知識結構分解或變形成舊知識,形成基礎訓練。
(2)變新知生活化問題法:現實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問題是現實生活數學化的結果,這是課標數學教材的特點之一,我們利用許多數學知識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其原形的特點,設計生活化問題成為“雙基”訓練,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價值觀。
2.新知學習環節
課標教材改變了知識的呈現過程,增加了一些知識的探索過程,筆者在日常教學中遵循課標尊重學生的主體原則,合理開發課程資源,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把認識客體和新問題擺放在學生面前,引發學生挑戰智慧,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生置于積極的、活躍的探索狀態中,這樣求得問題解決就成了學生迫切的需求和渴望,從而激起學生的好勝心,使其積極的參與探索新知學習活動。
3.內化鞏固環節
內化鞏固環節,學生的學習精力有所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保持良好的狀態,參與新知鞏固的學習,筆者在鞏固練習的內容、形式、手段、方法上靈活多變,積極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練習。如鞏固練習的內容設計上分層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根據各種教材的不同特點,充分發掘以趣激學的因素,在練習形式的設計上多樣化;運用多種學生喜愛的、直觀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各種比賽方式和游戲進行鞏固練習;學生做練習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法做題,以形成學生獨特的個性,讓創新的“苗頭”在無意間滋生,同時取消傳統的指名板演方法,還學生一個自主權。即:誰愿意上,誰就上臺做。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結構,精心設計教學中的每一環節,積極創新教學,努力創設最佳情境,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激發學生參與動機,多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產生結果的過程,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全面發展和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