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善波+滿佳勝+韓樂江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作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競爭力關鍵支撐的產業集群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但是在產業集群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資源過度消耗的代價。分析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和所存在的弊端,探討以循環經濟為指導思想的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路徑。
關鍵詞: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1-0037-02
一、循環經濟與產業集群
“循環經濟”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最先提出的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這種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就是所謂的污染零排放,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強調生產過程是“產品—資源—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過程,倡導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促進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循環經濟要求產業集群推行企業內部生產過程循環、企業之間生產過程循環和企業與社會之間的循環,這有利于節約資源和大大降低環境污染,是實現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正在成為解決產業集群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提升產業集群持續競爭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多贏的新型發展模式。
二、產業集群發展的障礙分析
1.產業集群發展不平衡,合作意識淡薄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進程中,產業集群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各區域各地區的發展水平并沒有處在一條水平線上,表現出不均衡的狀態。一些沿海省市的集群產業發展得較迅速,其他大陸內部的省市發展較薄弱,沿海地區的產業相對集中,產業集群的模式也比較多元化,在紡織、電子、機械、高科技高技術等產業領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大部分地區比較有優勢的產業還沒有形成各企業之間的關聯統一發展。產業集群應該向趨同性發展,確立一個發展目標,通過各企業各相關機構的共同努力,起到一個推動區域性經濟發展的作用。
2.產業內部層次水平低,資源利用率不高
我國除沿海地區,大陸內部一些省市自然資源豐厚,資源種類繁多,在產業集群的建立上能夠做到一個很好的依托。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只有高新技術企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不是很大,其余各行業都是以自然資源為發展基礎,尤其是對煤炭資源、石油資源、電力資源、金屬等資源的應用。單一模式發展的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少對資源進行合理的循環利用,甚至沒有資源循環利用的概念,最大的特點就是資源利用初始化狀態。從該種模式中可以看到,企業的結構相當不完善,產出成品的檔次是很低的,基本沒有技術支持,不能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只能扮演一個生產者的角色,無法成為集群產業中的主角,不具備持久的發展能力,不能進入嶄新的領域,沒有核心競爭力,并且缺乏先進理念的指導。
3.技術支持不到位,創新意識匱乏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集群產業,都是以中小型企業的集合為主,無論是以技術支撐的企業,還是以傳統模式為主的企業,都存在這種狀況。由于觀念落后、科研經費投入不足、技術轉化率低等原因,我國企業的清潔技術供給與需求仍然存 在較大差距,大多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技術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產業鏈接技術薄弱,不同企業之間由于生產工藝和技術設備的差異使得產業鏈難以耦合;而同一產業的產業鏈所涉及產業類型單一,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技術匱乏,我國再生資源的回收率很低,能夠實現或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和再利用的相關技術發展滯后。
三、以循環經濟為指導思想的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路徑
1.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源頭實現節能低碳的最有效途徑,“發展清潔生產、綠色低碳技術和循環經濟”是實現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低碳經濟模式是近年來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迅速惡化和環境保護呼聲日益高漲的前提下產生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這一模式已經開始向各行各業延伸。要想發展循環經濟背景下的產業集群,就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尤其是要妥善處理企業發展和資源利用的關系,針對循環經濟發展路徑的系統研究,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越來越受到各領域的重視。要從推行低碳經濟入手,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改變企業經濟格局,從而提高企業競爭力度,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大力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念,達到企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目標。
2.加強各企業之間的關聯性
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企業之間的關聯和合作,在一個固定的區域內,各企業之間建立合作,來發展某一個共同的項目,這樣就形成了競爭,一個產業集群之間的競爭是否激烈,完全取決于這些聯合企業自身的綜合能力,若企業自身的綜合能力本身就很強,自然就會為這個鏈條提供強有力的推動性。各個區域之間的地域特色不同,資源不用,競爭的優勢也就不同,加強各企業之間的合作,就能夠達到共享。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徑在合作中得以體現,企業獨立性發展中很少能對這種困難進行妥善處理,需要企業相互合作,技術上進行多交流多溝通,確定一個有效的措施,共同應對困難,這樣不僅會提高企業應對難題的能力,還會大大減少處理環境所帶來的成本問題,對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也大有幫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產業集群占有的份額和關注度都會大大提升。
3.引入集群中介機構
在產業集群內實現循環經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交易費用(主要是搜尋成本)的增加,中介機構的存在有利于降低交易費用。在產業集群生態化的過程中,需要在集群內部建立信息中心、鑒證機構等中介組織,降低企業搜尋談判的成本,同時建立監督機構,來降低企業之間執行合約的費用和違約帶來的風險。另外,管理委員會還可以統籌設立產業廢物交換信息系統,促進集群參與者交流產業廢物信息,使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得以切實施行。
4.集中培育壯大主導產業
實施集團帶動戰略,依托現有企業,以產品為中心、市場為導向,以資產為紐帶、配套協作關系為基礎,優化資源配置,迅速擴大企業規模和提高生產水平,培育和發展一批主業突出、吸引力強的大公司企業集團,發揮規模效益,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形成比例合理,結構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群,以此推動工業污染的治理,使其盡快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總之,我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在產業資源上實現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形成產業生態鏈群。并通過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導,大力發展模范龍頭企業,讓企業享有一定的平臺去溝通交流,形成上下游企業進而關聯產業聚集在一起的產業集群聯盟。還需建立健全產業集群長效機制,用合理激勵與有效監督為我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有助于循環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跨越式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郗永勤,張弟.循環型產業集群——內涵構成要素及其運行機制[J].工業技術經濟,2010,(3).
[2] 馬馳,顧杰鋒.循環經濟背景下浙江產業集群轉型思考[J].北方經濟,2008,(10).
[3] 左曉敏.產業集群與循環經濟互動關系研究[J].當代經濟,2011,(1).
[4] 何東.論區域循環經濟[D].成都: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 王艷濤.循環經濟背景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人民論壇,2012,(17).
[6] 王歡芳,胡振華.產業集群低碳化升級路徑研究——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