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the Editor 卷首語
更加自信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本期嘉賓:《中國外匯》學術委員 連平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在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議題再度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的當下,重讀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七絕《桂源鋪》,怎不令人平生幾許感慨!
201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未能滿足“可自由使用”條件為由,將人民幣拒之于SDR門外。時隔五年,在IMF最終審查結果尚未出爐前,國際上傾向性的聲音認為,人民幣加入SDR幾無懸念。除新興經濟體全力支持外,IMF、歐洲、美國、日本也都公開表達了歡迎。前后對照,看似有些戲劇性,而實際上卻是水到渠成。
從中國的視角來看,加入SDR并非僅有象征意義,它對于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有三重積極效應:一是示范效應。SDR是國際公認的“超主權儲備貨幣”,加入SDR意味著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已得到IMF正式承認,可以名正言順地成為188個成員國的官方候選儲備貨幣。二是聯動效應。人民幣加入SDR后,IMF份額及投票權、國際匯率監督機制等更多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有可能隨之提速。三是倒逼效應。人民幣加入SDR前后,中國已采取、還將繼續采取一系列有利于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的措施,包括在境外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央票、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機制、擴大銀行間債券市場開放等。這反過來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就上述意義而言,人民幣加入SDR宜早不宜遲。
從發達經濟體和IMF的角度來看,也存在這樣的需求。首先,人民幣加入SDR議題背后折射出世界經濟格局和國家間實力消長的變化。2010年底之前,中國經濟能否超越日本尚待揭曉;時至今日,中國早已坐穩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席位,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超過四分之一。缺少中國參與的SDR或任何其他國際金融機制,代表性和公信力都將大打折扣。其次,人民幣已基本符合成為國際重要儲備貨幣的條件,這是發達經濟體和IMF都無法否認的事實。截至今年8月底,人民幣已是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四大支付貨幣、第六大外匯交易貨幣、第六大新發國際債券貨幣以及第八大國際債券余額貨幣,基本滿足了IMF界定的“可自由使用”的四項評價標準,即官方外匯儲備占比、國際銀行業負債占比、國際債券發行占比、全球外匯交易占比。最后,鼓勵人民幣加入SDR,還有增強中國對現有國際金融體系“黏性”的考慮,避免中國因一再被拒而與其他新興大國徹底“另起爐灶”。
人民幣加入SDR只是其國際化進程中的階段性進展,未來“道阻且長”。中國將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面臨更大的壓力與風險,包括匯率風險和資本跨境流動風險。有鑒于此,中國一是應增強戰略自信,牢牢把握“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三原則,妥善協調人民幣國際化與匯率市場化、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等金融改革的推進節奏,有效控制系統性金融風險。二是繼續與其他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攜手,在推動現有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同時,加快新型區域及跨區域金融體系的建設。三是思考如何將人民幣國際化成果有效轉化為國內大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