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在一次數學課上,我早早布置好練習題,等待著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以觀完成效果,等我巡視完大多數學生的情況后,心里暗暗自喜:“學生的完成情況還真不錯。”想來學生能寫出來,說明他們把握住知識的要點了,想必能為老師分擔一些了,我找一個學生講一講他的思路,為有疑惑的學生指點指點。我宣布完想法后,卻沒有一個人舉手發言,我就只好“點將”了,首先叫了一個平時愛發言的,只見他左一句,右一言,繞過去,繞回來,把我們都給繞暈了,根本沒有把握住本題的突破點。頓時,我很不甘心,又叫了一個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只見他一下子,耳紅面赤,擺了擺頭,反饋給我的是“講不出來”。這時,我暗想大家自己都能做出來了,難道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如此困難嗎?讓我陷入了沉思……
結合教材中經常有這樣的字眼“說一說”“議一議”“談一談”“寫一寫”,這些經常都要求學生進行口頭或書面的表達,表達就是在鼓勵學生進行多種途徑的交流,其實我們不能將表達認為是文科教學的培養目標,用數學語言向他人解釋或敘述自己的數學思想,是每個學生都應具備的素質。
慣用的教學模式的“先教后學”,平常老師們愛多講,只教師講,認為有“把握”,結果卻沒“把握”住學生,此時,我們不妨“放手”,讓學生自己講,教師聽,進而深化。到“先學后教”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先讓學生說,學生回答錯了不要緊,教師可以糾正,但一定要給學生這個機會。在這個新知識的學習中,借助必要的小組內部的討論,一個問題得到了較深層次的解決,對于大家獲得新的知識也是一種體驗,不但體驗了知識的產生過程,更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在評講作業或講評卷子時,注重學生的講解訓練,通過小組分工,小組內部解決好基礎題和中檔題,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互相補充,相互答疑。這樣,不但告別了大家在講評課上的煩躁,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提升了課堂效率。
在教學中,注重每一名學生學習知識的參與度和表達,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當學習到幾何部分,講到證明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時,通過小組討論,整合匯集。爭先恐后上臺給同學們證明的學生多達十人,概括他們的方法都有六種,大大超出書本上所證明的一種方法,讓我驚嘆不已,這是學生智慧的火花與課堂的融合的完美體現。在書寫證明時,書上給學生提供了許多的例子,語言簡潔明朗,思路清晰,學生一看就明白,不免就有學生浮躁,看一遍就不想看了,深入不下去,我們知道學生看明白了但不一定會,考試就能測評出這樣的結果來。能夠寫出來、能夠給別人講明白才是“會”,先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自己看書,看完后合上書,把例題的每一步都寫出來,并且講給同桌聽,說明每一步為什么這么做,根據是什么,一一展示出來。在證明過程中,抽出幾份學生樣本,老師通過展示臺展示學生寫的過程,讓學生來談談自己想法,通過這樣的方法使自己的證明步驟也變得更加嚴謹,真正意義上把握住了解決證明題的思路,促成了邏輯思維的養成。
通過對學生的“放手”,展現一個多樣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己通過言語方式進行表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遷移,才能更貼切地把握學習數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