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說服是師幼互動中教師常用且必要的一種教育方法,說服的效果對師幼互動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選取中班師幼互動中教師的說服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利用調查記錄表和調查問卷概括出教師說服行為的現狀,發現教育實踐中存在過多依賴自身權威而非紀律權威、具體運用方式不恰當等問題。
關鍵詞:師幼互動;說服行為;策略
說服在教育領域應用甚廣,它能使教師與學生在一個相對平等寬松的環境中交流探討,使學生接受或認同教師的意見,從而指導行為,是師幼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語言策略。它貫穿于幼兒的各個環節,能夠促進幼兒知、情、意、行等全面發展,促進幼兒良好的行為、思維和情感的發展。但在使用說服方法時,教師很少會考慮到理論層面,大多數都是依據其教學經驗作為指導。相對于整個教育體系,幼兒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他們的認知水平發展不完善,處于前運算階段,對于教師的說服內容是否理解以及能否內化等都有待探討。因此筆者通過此研究初步了解幼兒教師說服行為的現狀,發現其中的問題。
一、說服發生背景本末倒置

對幼兒來說,幼兒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都發展不成熟,要塑造好的行為,需要教師的指導幫助,未雨綢繆,先向幼兒提出較為具體清楚的要求,進行具體的、生動的說服,使幼兒贊同教師要求,并內化從而改變觀念,養成好的行為。然而在生活中,教師針對幼兒的錯誤行為說服較多,針對具體要求說服較少,有本末倒置之疑。教師針對幼兒的錯誤行為進行的說服能夠使幼兒終止某種錯誤行為,但這僅表示錯誤行為不再發生,好的行為有沒有塑造成功也無從得知。其次,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自控能力等都較弱,假使沒有事先提出要求,并對幼兒進行說服,可能會危害到幼兒自身或他人的安全,后果不堪設想。因此,教師應先提出要求進行說服,后糾偏,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行為,提高教師思考的全面性,防患于未然。
二、說服言語存在威脅性質
說服的言語性質是通過教師的情緒特征和具體的說服內容來判斷,分為平等式和威脅式兩種。

有些教師在說服時仍基本觀念有誤,更多以威脅式語言進行說服,認為說服樹立的是自身權威而非紀律權威,可能導致幼兒認為教師提出的要求所以我們就要做,而不是因為要求背后的原因,最終沒有達到說服的目的,也違背了《指南》的精神。
三、幼兒反饋取向偏消極

如果幼兒接受說服時情緒是消極的或中性的,幼兒可能就不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師的說服,從而自愿改變行為。那幼兒有沒有將教師提出的要求或某種觀點內化,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較為長遠的效果就有待商榷。因此教師在說服時,不僅要關注幼兒的行為改變,同時要關注幼兒的情緒特征。當發現幼兒的情緒特征是消極或中性時,教師可以適當追加解釋或采用其他教育方法,提高說服效果。
四、教師說服方式不恰當

在具體說服中運用說服方式不恰當,循環例證法本質上并沒有真正向幼兒做出解釋,只是告訴幼兒這樣是好或不好的,該怎樣做。雖然是平等式的說服,但由于它過程中缺乏理性,因此也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說服。它利用的只是幼兒的模仿和關注他人評價的特點。自然后果法比較抽象,幼兒基本不可能有體驗,脫離幼兒的情感,效果不顯著。現實例證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考慮幼兒的社會經驗。如果脫離了幼兒的經驗,則無法理解教師的說服,從而不能產生移情,達到預期的效果。童話論證一定要有童話來支撐。如果故事脫離現實,有的幼兒心理發展較成熟,已經能夠理解想象與現實的區別時,即使理解了通話內容,也不一定會產生移情。其次,即使產生了移情,能否在現實行為中發生改變也未可知。四種說理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使用時運用不恰當,會出現反復說服以及說理空洞、甚至沒有說明具體原因等問題。
綜上所述,在幼兒教育中,說服教育還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其特殊性,教師要正視它,了解它,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幼兒教師在進行說服教育時,要考慮當前情形下是否合適選擇說服教育。在進行說服教育時也要慎用說法方法與手段,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個性特點等,以幼兒的語言進行較為有效的說服。同時,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和素質,提高說服藝術。
參考文獻:
[1]盧樂珍.“師幼互動”的認識[J].早期教育,1999(04).
[2]王海清.說服教育不是萬能的[J].教育藝術,2010(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