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靜
摘要:在我國的教育領域當中,音樂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美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美育就無法培養出身心和諧發展的人,而音樂課是開展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視唱練耳在音樂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它的教學應用非常廣泛,本文將就視唱練耳在對高師音樂專業和大專非音樂專業學生教學的異同之處做簡要論述。
關鍵詞:視唱練耳 高師 大專 教學策略
歷史與實踐證明,通過音樂教育提高國民全面素質、完善健康人格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國民音樂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實現音樂審美功能,為了完成任務達到目標,音樂教師需要充分重視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視唱練耳作為一門音樂基礎理論和音樂基本技能相結合,兼具審美價值的學科,就是高師音樂專業和大專非音樂專業學生都要充分學習和運用的。
一、視唱練耳課的性質與重要性
視唱練耳最早起源于歐洲,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傳入我國發展至今也有百年。視唱練耳是整個音樂教育領域的一門基礎學科,體現在視唱練耳課在各音樂學院、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中專業必修課的地位。音樂教師對于教材的選擇,教學內容的確立,教學進度的規劃都是依照教學綱要的指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本科專業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這樣闡述其課程性質:“該課程傳授有關音樂基本理論和識譜、聽音的基礎知識,發展音樂認知、表現和音樂審美,為進一步學習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與理論修養具有重要作用。”學校培養學生的方向,或者說最后學生具有的能力、素質都是指導教學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們知道大專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有扎實基本功和深厚知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所以這一類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不能照搬高師音樂專業學生音樂基礎課的指導綱要,但其中確也有很多相通可取的部分。我們通過比較研究《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音樂課程性質:“通過鑒賞與表現音樂,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美和蘊涵于其中的豐富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陶醉。”由此得出共同的審美特性。
素質教育中美育部分尤為重要,而音樂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手段,通過音樂教育,普及基本的音樂知識,擴大學生音樂欣賞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對于音樂感受、理解的能力。因此我們得出音樂教育對于普通大專非音樂專業學生而言,不僅僅是調劑他們緊張的本專業課程學習生活,更重要的是為了完善他們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審美,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藝術修養和道德修養。
二、視唱練耳課教學的原則與策略
教育原則制訂的出發點都是希望能幫助學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遵循教育學提出的教學原則,以視唱練耳的教育特點為指南,結合學生音樂學習的心理,視唱練耳方面的專家提出了寓教于樂、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等幾大原則。處于核心地位的是寓教于樂原則,這一原則體現了音樂學習活潑生動的特點,無論是高師音樂專業學生還是大專非音樂專業學生,都需要在音樂課堂里感受音樂找到樂趣。然而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大專非音樂專業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基本停留在感性欣賞,更多關注于好聽不好聽的表層階段。作為有音樂基礎的音樂專業學生則會深入音樂作品的各個要素,例如:節奏、和聲、調式、風格等方面進行領會,從感性欣賞過渡到理性欣賞。對于大專院校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音樂基礎理論知識不是最主要的,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欣賞音樂來發現美、認識美。可是完全脫離音樂基礎理論,學生無法掌握音樂的本質和內涵,鑒賞音樂就會變成一種娛樂消遣,這樣不僅達不到美育的要求,還會降低音樂在教育學科當中的地位。陳雅先教授的《視唱練耳教學論》中寫道“從理論上說,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就音樂教育目的而言,而音樂基礎知識學習是就音樂教育過程而言的。沒有正確的過程是不可能達到預期目的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如果抽取音樂基礎知識這一塊基石,就好比空中樓閣,音樂審美則成了一句空話,真正意義上的、富有人文內涵的音樂審美活動是無法進行的。”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我們可以將音樂欣賞與視唱練耳結合起來,發揮其1+1>2的特殊作用。單純的欣賞容易使課堂枯燥乏味,且使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僅僅停留在感性欣賞階段,無法深入其中,就不能完成真正的審美目標。所以我們不僅需要讓學生學會聽,還得幫助他們理解領會其中的內涵。但又不能使用面向音樂專業學生才合適的視唱練耳教學方法,把作品的旋律、節奏、和聲等音樂基本要素拆開來分析。所以我們得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例如:選取一首學生較為熟悉的藝術歌曲,先用多媒體播放一遍,然后分別叫一位男同學和女同學哼唱同一句,同樣的旋律由男生女生哼唱的音高不同,這時由教師來解釋原因是因為調高的不同,讓學生們對原本陌生的概念有個初步的了解。
作為基本手段的因材施教原則對高師音樂專業和大專非音樂專業學生同樣適用。任何教育的中心理念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分級教學正是貫徹這一理念、體現因材施教原則的手段。首先,對于高師音樂專業學生而言,分級時可按照本省、外省、城鄉、主專業等方面綜合考慮。如果一時做不到分班教學,也盡可能的對一個班里不同層級的學生做不同的要求。新視唱練耳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這樣表述:“培養學生視唱練耳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效地運用視唱練耳進行教學,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質,以適應我國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由此可見視唱練耳課在內容上具有包容性和復雜性,不能只依靠能否聽辨出音高節奏來判斷課程目標完成的程度,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能力的提高。同樣是因材施教應用于大專非音樂專業學生時情況就有所不同,他們普遍的音樂基礎都很差,所以不需要將學生分成不同層級,而是需要有側重的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使用創新性易于接受的視唱練耳教學方法。例如:在視唱的部分,視唱是通過視譜即唱這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音準節奏、旋律感,更多的積累音樂語言。針對高師音樂專業學生,會選擇單聲部、二聲部的簡譜或者五線譜視唱,這種內容的選擇卻不適合大專非音樂專業學生。后者大多數不認識五線譜,連簡譜也不熟悉,所以對于他們的視唱教學只能以簡單熟悉且跨度不大的簡譜為主,五線譜為輔。
三、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對于任何專業的學生來說都是同等重要的。音樂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改進教學手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逐步提高:首先,要轉變固有的思維,作為起主導作用的音樂教師不能一味的讓學生適應老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努力適應不斷改革持續發展的視唱練耳課程教學要求,適應不同學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學習心理,在這過程中逐漸樹立起自己的教學風格,創新視野,開創新局面。例如活躍課堂氣氛,改變固有的教師站講臺上講課,學生在座位上聽和唱的局面;針對高師音樂專業學生可以嘗試學生分組討論,活躍課堂,教師從旁指導;也可以在復習上一個階段學習內容時,采取競賽的模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思考,在討論中發現問題,并找出解決的方法;鼓勵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進步較大的學生給其他同學分享他進步的經驗。其次,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更新教學理論與方法。例如:適合視唱練耳課程的螺旋式教學,是按學生的心理順序組織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在不同的階段重復出現,有助于學生對學科的理解,便于擴大知識的寬度和深度。再次,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出現很多多媒體教學手段和視唱練耳的教學軟件,教師可以利用而不能過分依賴軟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發現視唱練耳軟件能夠對音準、節奏的問題進行評價,卻不能對視唱當中學生的音樂表現力給出判斷。所以多媒體教學軟件只能作為輔助教學手段使用,在視唱練耳教學中主要是憑借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經驗。最后,教師備課的內容是教材鉆研和課程設計,教師備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好的備課是好的教學的前提。因此需要課前充分的備課,熟悉教學流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完善學生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審美,提高他們藝術修養方面,視唱練耳教學對高師音樂專業與大專非音樂專業學生的作用是相同的。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論是教學的內容還是教學的策略都有較大不同。這需要教師在面對不同學生時做出合適的調整,面對不同教學內容時創新教學手段,讓視唱練耳的教學更廣泛更恰當地運用于音樂教學當中。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2006-11-29.
[2]陳雅先.視唱練耳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3]歐陽紹清.高師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02).
[4]陳雅先.高師《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9,(05).
[5]費樹發.淺析如何開展大專院校的音樂教學工作[J].成功(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