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松
摘 要:隨著目前社會中商標侵權事件的逐漸增多,有越來越多的廠家和消費者受到了商標侵權行為帶來的損害。許多不法商家利用仿制商標等行為來混淆消費者,損害商標持有廠商的利益,謀取不法利益。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必須要嚴格治理這種商標侵權行為,保護廠商和消費者利益。懲處商標侵權行為,首先就要弄清楚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標準和分類,再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做出相應的懲處。本文就對商標侵權行為的判定,以及商標侵權行為的分類認定方法進行了研究說明,幫助更多的商家依法維護自己的合理權益。
關鍵詞:商標侵權行為;判定;分類認定;維權
商標侵權行為是指在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的情況下,做出違反法律規定的各種使商標注冊人的商標專用權受到損害的行為。商標侵權行為隨著社會發展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分類,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混淆型商標侵權行為、淡化型商標侵權行為、吞噬型商標侵權行為以及處分型商標侵權行為。這四種侵權行為有著一些不同的認定方式。而一項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首先需要確定是否構成了商標侵權行為,即要了解商標侵權行為的判定標準;然后就是對該侵權行為進行正確的分類認定;最后再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正確的處理。商標侵權行為的分類認定不僅能夠更加明確地確定侵權者的法律責任,更是一種幫助商家提高警惕、幫助法律完善的有效途徑。
一、商標侵權行為的判定標準
1.存在違法行為
判定是否構成商標侵權行為首先就應該判定該行為是否存在違法現象。這里的違法主要針對的法律是《商標法》、《商標法實施條例》等相關法律,按照法律條款規定,如果侵權人的行為已經違反了法律規定的正常行為,即在未經商標注冊人的同意下,在商品上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商標、或者妨礙了商標注冊人正常的商標專用權的行使,一旦出現這些情況,就可以根據相關法律對該行為進行進一步的上訴。違法行為的判定是是否構成商標侵權行為的基礎。
2.發生損害事實
損害事實的發生是指侵權人的行為導致商標持有者遭受到了實質的損害。這種損害事實分為兩方面的損害。一是指物質損害事實,即侵權人的行為導致商標注冊人遭受到了實質利益上的損失,出現了經濟方面的利益損害;二是非物質損害,這種損害主要包括對于商標注冊人的個人形象和信用、商標注冊企業的形象和信譽等方面的損害。在實際的商標侵權行為判定中,物質損害方面需要由被侵權人進行舉證,而非物質損害則無法進行嚴格的舉證判斷,一般來說,只有出現了商標侵權行為,就可以判定構成了非物質損害,被侵權人都可以提出這方面的申訴。
3.損害事實與違法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商標注冊人或者企業遭受的損害事實必須要與侵權人進行的違法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才能判定是由于侵權人的行為導致了損害事實,也就是說被侵權人的損害事實與侵權人的違法行為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系,否則就不構成損害事實。例如,消費者想購買某商品的白酒,結果買到了別的廠家假冒商標出售的白酒,消費者飲用后覺得該白酒品牌沒有信譽,即損害了該廠商的名譽,這種損害是由于侵權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的,兩者存在因果關系;如果盡管市面上存在假冒該廠商的白酒,消費者購買的卻是該廠商的正品白酒,結果飲用后消費者仍然覺得該廠商的酒不好,這種情況對于該廠商的名譽和利益損害則與侵權人的行為沒有因果關系。
4.侵權人的主觀行為判定
在新《商標法》頒布之前,原《商標法》第38條第(2)項有特別指出:“銷售明知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也就是說侵權行為需要是侵權人的主觀行為,但是在新《商標法》中,將“明知”二字去掉了,也就是說這種侵權行為的判定不再與侵權人的主觀意識有關,不管侵權人是否了解這是一種侵權行為,只要在客觀上構成了侵權事實并造成了被侵權人的損害事實就可以認為存在侵權行為。
二、商標侵權行為的分類認定方法
1.混淆型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方法
混淆型商標侵權行為即是指在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情況下,在相同或者相似的商品或服務上使用與已注冊商標相同或相似的商標的行為。混淆型商標侵權行為如今十分常見,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會因為這種行為而對商品的來源產生誤判,例如將“康帥傅”礦泉水誤認為是“康師傅”礦泉水進行購買等。對于混淆型商標侵權行為要采取“一般推定”和“排除特殊”相結合的原則。“一般推定”就是指一般情況下的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商標進行商標侵權的情況,只要符合混淆型商標侵權行為的定義即可認定這種侵權行為;而“排除特殊”是指有一些特殊情況下盡管存在使用相同或相似商標的行為,卻沒有完全構成違法行為的情況。這種特殊情況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第一,侵權人沒有將使用了相同或相似商標的商品投放在商標注冊人法律有效的市場范圍內。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商標權具有地域性,如果在國家或者地區之間有不同的協定,被控侵權人就可以利用這種差異而不構成侵權行為。第二種特殊情況是指兩個近似商標長期共存于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上,且消費者并不會發生混淆情況。這種情況在目前我國市場中還是存在大量實例的,例如發生在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和江南機器(集團)有限公司之間的“奧拓”商標爭議案就是第二種情況的一種案例。
2.淡化型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方法
淡化型商標侵權行為主要是指通過商標淡化行為對商標權持有人造成損害事實的行為。淡化型商標侵權行為主要是針對一些馳名商標,做出一些行為淡化消費者對于馳名商標的認可度,從而導致原廠商名譽下降,遭受利益損害。淡化型商標侵權行為與混淆型商標侵權行為的區別在于是否存在可能導致混淆的侵權行為。淡化型商標侵權行為是在沒有對消費者進行明確的混淆行為下做出的損害被侵權商標聲譽的行為。這種行為不會讓人在短期內發生誤認或混淆現象,而是一種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淡化消費者對某商標的印象。這種淡化效果是難以用法律證據進行舉證的,因此一般只要存在淡化行為,就可以推斷具有淡化可能性。
3.吞噬型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方法
吞噬型商標侵權行為是指侵權人在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的情況下,將原有合法商標私自去掉或者進行更換后再投入市場進行銷售的行為。侵權人采用這種侵權行為,主要使非法使用被的商家的產品來冒充自己的產品,用別的商家的產品質量來為自己贏得口碑并獲取利益,這種行為會嚴重損害合法商標持有者的利益和聲譽。吞噬型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需要被侵權人進行舉證,并提供確切的侵權人實施吞噬型商標侵權行為的時間、規模、方法等有效證據,只要有確切的舉證,即可認定侵權行為成立。
4.處分型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方法
處分型商標侵權行為是指在沒有得到商標注冊人的許可下,擅自將商標所有權、使用權等進行轉讓、出售行為。這種不合法的權力轉讓或出售行為也會嚴重損害商標持有人的利益和聲譽。在實際判定中,如果轉讓人在沒有商標注冊人的同意下,將商標的有關權利轉讓或出售給第三方,并且在事后也沒有與商標注冊人進行相關協定,即可構成處分型商標侵權行為;但是,如果轉讓人擁有商標的處分權,或者是轉讓人在將商標轉讓、出售給第三方之后,又與商標注冊人達成了相關協議,亦或者被轉讓、出售商標的第三方與原商標注冊人之間達成過商標處分權相關協定,在這幾種情況下則沒有構成處分型商標侵權行為。總之,判定這種商標侵權行為的重點就在于商標注冊人是否與轉讓人或第三方達成了關于商標處分權的相關協議,不管這種協議是事前還是事后達成的,都可以影響這種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
三、分類認定商標侵權行為的注意事項
1.認定應以注冊商標為準
有的商家在注冊了某些商標之后,在實際的商品銷售中沒有或者還來不及進行使用,這時出現了商標侵權行為,盡管侵權人沒有侵犯商家正在使用中的商標的權利,但是實際的商標侵權的認定應該以商家在對商標和對應商品進行注冊時的登記資料一致,而不以實際流通的商標和商品為標準;同時,在對注冊商標和侵權商標進行對比時,應該同時從商標和商品兩者進行對比,而不單一地對比商標或者商品。
2.認定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準
在判斷一個商標是否對已注冊商標構成了侵權行為時,很多情況下需要衡量該商標與注冊商品的相似性。兩者的比較應該從整體顏色、構圖,文字的布局、近似性,以及部分用色情況,圖形的立體形狀等多方面進行對比,最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是否相似到會讓消費者產生混淆,不能判斷商品來源。如果商標之間確實在許多消費者以及相關從業人員中造成了混淆現象,才能夠判定該商標達到了相似或相同的標準并構成了商標侵權行為。進行判斷的原則就在于相關公眾是否會對兩個商標產生混淆或誤判。
3.認定商品或服務類似的標準
商標侵權行為不僅是發生在商標本身上,通常還會涉及到使用該商標的相關商品和服務。這種對于商品模仿主要在于對商品或服務的功能、用途、生產方式、銷售渠道以及消費對象等方面;而類似服務則主要是指對服務的方式、內容、對象等方面的仿造,造成消費者錯認為二者之間有一定的聯系的行為。現在有許多商家就不直接對商標進行侵權,而是用提供類似于某商品或服務的方式,再加上一些暗示行為,讓消費者誤以為侵權人所銷售的商品或者服務與原商品或服務有著某種聯系,從而達到提高自身聲譽并賺取利益的目的。這種商品或服務類似的侵權行為也會嚴重損害被侵權商品或服務廠商的聲譽和利益,并影響公眾對于某商品或服務的信賴度。
四、結束語
商標侵權行為是一種非常惡劣的違法行為,會對商標注冊人的合法權益造成巨大的損害,影響商標注冊人的經濟利益和信譽,因此必須做好商標維權工作。要能夠更好地維護商標注冊人自身的合法權益,就需要掌握商標侵權行為的判定標準,了解相關法律法規。但是目前對于許多商標侵權行為的判定還存在一些比較模糊的地方,容易被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因此也需要從實際案例中吸取經驗,進一步細化商標侵權行為的分類認定標準。同時,還需要政府繼續完善有關條例和規定,進一步明確商標侵權行為的法律判定標準以及侵權人應該承擔的相關法律責任,通過法律條例的細化和犯罪成本的增加,進一步減少商標侵權行為,營造一個更加公平、和諧的良性市場競爭氛圍,促進市場商品的合理競爭,減少不法的商品行為,更好地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期家.論商標侵權行為的分類認定[J].商場現代化,2014(7):87-88.
[2]鄭秋英.論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2):35-37.
[3]樊杏華.商品改動行為的商標侵權及其認定[J].知識產權,2013(9):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