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性看待“互聯網+”的“入侵”
作為最早涉獵“互聯網+物流”的中國電商行業,移動平臺應用,O2O,P2P等新技術應用顯然推動了電商產業的井噴式發展,然而,也正是因為電商的蓬勃高速發展,讓中國物流產業的疲軟態勢暴露無遺。“雙11”背后物流企業丟盔棄甲般的營運狀態讓眾多消費者完全放棄了對物流服務的體驗,而把希望全部放在了物流的時效性上。十幾億的銷售記錄看似讓人澎湃,卻讓業內專家,投行對電商物流結合產生的矛盾和問題擔憂不已,爆倉、丟件、貨損、快遞從業人員猝死...種種極端狀態浮出水面。在使用了諸如RFID、EDI、移動終端貨物跟蹤、智能分揀等所謂的高新技術后,物流行業依然沒能在電商行業面前高奏凱歌,昂首挺胸,一如所料地拖了電商的后腿。盡管“互聯網+”為物流行業提供了如移動終端APP、O2O模式、互聯網訂單生成系統、互聯網車貨匹配平臺等多種應用,卻依然沒能很好地解決如電商的積極發展與物流的被動服務之間、消費者渴望獲得速度和體驗的雙重需求等矛盾。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過分關注失敗而排斥新事物的產生,“互聯網+”的推行一定會為傳統物流行業注入新的元素。然而“互聯網+”與物流行業是否會產生好的化學反應的關鍵不在于盲目地為了迎合“互聯網+”政策對傳統物流行業進行改造,不是單純地設計個網站,開發幾個訂單生成(追蹤)平臺或者APP應用就稱得上自己是“互聯網+物流”,而是要利用移動互聯網優勢在管理監控、營運作業、金融支付等諸多方面來實現信息共享,亦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將模式升華為“互聯網+供應鏈”的更高層次形態,即用信息化推進轉型升級不能只為了做好物流服務,解決時效的問題,而是如何用互聯網思維、信息化技術來改造傳統物流產業。因此,理性看待“互聯網+”的“入侵”,從“互聯網+供應鏈”的層面發展“互聯網+物流”,深挖本質,不應跟隨政策潮流只做表面,無故浪費資源。
二、分清主次,切勿本末倒置
“互聯網+”的基礎是云計算,大數據,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而在傳統物流行業與“互聯網+”進行結合的過程中,大多數物流企業都簡單地把其看做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的另一種表達形式,多數物流從業者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ヂ摼W+物流行業的真正意義在于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整合傳統物流業,優化資源配置,用大數據分析來指導傳統物流企業進行企業結構調整,資源整合,提升整體行業競爭力。
透過大數據分析不難看出,盡管互聯網早已走入物流行業多時,但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對整體行業的結構調整沒有起到決定性的變化。例如與物流供應鏈密切相關的零售業而言,根據CNNIC的數據,到2014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其中,網絡購物用戶3.61億,我國網民使用網絡購物的比例升至55.7%,而在全國居民中的滲透率占26.67%。2014年我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達到2.8萬億元,卻僅占占同期社零總額的10.6%。這說明互聯網對消費者的影響在不斷加強,但是卻依舊無法撼動傳統行業為社會做出的貢獻。因此,在資本市場、互聯網行業大力宣揚“互聯網+”的神奇功效的同時,作為各傳統行業根基的物流行業,不能盲目投資或者建設互聯網運營平臺,而應當認清傳統物流產業的主體地位,透過大數據分析理性看待“互聯網+”的優勢,把其作為行業升級和轉型的助推器,而非唯一手段或者顛覆傳統物流業的捷徑。物流業是一個需要大量資源消耗、資金投入的全社會型產業,在這樣一個行業里推行互聯網,必然會影響甚至改變整個行業的運行模式,但互聯網永遠無法取代大多數的物流營運活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協調推進的作用。事實證明,“互聯網+”對傳統物流行業起到了一些影響和撼動,然而大多數傳統物流行業的管理者更加依賴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和期待更完善的行業規則。
傳統行業向互聯網轉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這更應該是“+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的概念,“互聯網+”是以互聯網作為主體,顛覆傳統行業的運營模式,其本質是互聯網,“+互聯網”則是將互聯網作為一種優化工具,提升傳統行業自身的運營效率。
三、總結
作為社會化大生產的命脈行業,物流業在中國的發展確實略顯緩慢,“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可能會像一針強心劑,改變整個物流行業發展的方式和提高發展的速度,但是傳統行業所積累的經驗和所遭遇的問題,并非簡單的利用“互聯網+”就能夠完美解決,更難提顛覆。物流的目的在于讓物品產生空間和時間上的位移,以滿足資源分布不均的現實情況,那么發展物流或者改變傳統物流業的重心就應該放在實實在在的物流功能和規則上。提升功能效率,完善法律法規,進行資源整合,培養物流人才,哪一個任務都比推行“互聯網+”來的更加艱巨。而作為國家政策導向和未來發展趨勢,“互聯網+”的優勢也不應該被傳統行業完全忽視和貶低。建議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行業多探索,多研究,形成適合各個傳統行業的并且能夠為傳統行業轉型和改革貢獻正能量的合作模式。至于物流行業,鑒于其行業性質和行業實際情況,與其說“互聯網+物流”,倒不如認真思考一下是不是應該轉變成“物流+互聯網”。
參考文獻:
[1]沖淡O2O泡沫,還能剩下哪些有價值的東西?2015-09-21乘風破浪.
[2]http://xueqiu.com/6246735079/38045221.互聯網+研究報告.
[3]“互聯網+”與物流發生的“化學反應”.2015/3/189:00:54,阿里研究院.
[4]http://www.chinawuliu.com.cn/.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
作者簡介:裴源(1987.03- ),男,籍貫:河南省鄭州市,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