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珠海作為全國宜居城市之一,迫切需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謀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又維持其宜居的城市環境。近年來,政府不斷鼓勵公司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然而技術創新投入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轉換成科技成果以提升公司績效,從而促進珠海市城市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非常有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本文為了檢驗珠海市轄區內上市公司的技術創新投入對公司績效貢獻,收集了珠海市所有上市公司2009年-2014年的面板數據,采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對技術創新投入與公司績效的關系進行檢驗,研究結果表明技術創新投入越大,公司績效水平越高。
關鍵詞:技術創新投入;公司績效;珠海上市公司
一、引言
技術創新投資的目的是通過投入研發資金支持研發新的產品或技術,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增收節支,以提升公司的業績。然而實踐證明,技術創新投入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并非呈完全正比例形式,不少上市公司投入大量研發資金,但是公司績效卻未能得到顯著提升,這與技術創新投資的特點有關。技術創新投入主要是為了支持研發活動,而研發活動本身具有固有的風險特性,研發的結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此外,技術創新投入通常要求企業進行長期投資,短期內技術創新對公司績效提升的效果并不明顯。技術創新投入資金從會計的角度稱之為研發支出,研發支出的會計處理要求是不能予以資本化的部分全部計入當期損益,增加當期的費用,減少當期的利潤。不少學者發現技術創新投入對公司績效的影響通常滯后一期,甚至滯后兩期。
珠海作為全國宜居城市之一,迫切需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謀求經濟發展的同時,維持其宜居的城市環境。近年來,政府不斷鼓勵公司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然而技術創新投入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轉換成科技成果以提升公司績效,從而促進珠海市城市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非常有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二、文獻回顧與假設提出
Ettlie, John E(1998)將公司規模和公司區域作為控制變量,發現研發支出集中度對公司業績有顯著的正向影響。Jean等(2005)選取技術行業的213家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發現如果研發支出作為一種戰略投資,則研發支出與當前的財務業績呈負向關系,因此建議盡可能將這些研發支出予以資本化。Myrtle等(2007)用CEO的薪酬獎勵代表公司的業績,調查了2738個樣本,研究了研發支出與CEO業績之間的關系,發現研發支出很大和較少的公司,資本回報率比較高,而研發支出一般的公司,資本回報率較低。Jackie等(2010)研究發現加拿大的公司股權集中度與研發支出呈負向關系,而研發支出與公司業績呈正向關系。Chechen Liao等(2010)研究發現知識管理能力有利于研發創新,而研發創新有利于公司業績的提升。Haiyun Ren等(2012)研究發現董事會規模對研發支出與公司業績之間沒有調節作用,但是董事會持股、董事會議頻率和管理層持股對研發支出與公司業績之間起負向調節作用。Martin Falk(2012)發現研發支出在公司發展的中期階段對公司業績有很大的正向影響關系,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影響會逐漸減小。Annetta Fortune等(2012)以303家醫藥行業公司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創新產出作為研發支出和公司業績的中介變量所起的作用,結論表明創新產出對公司業績有顯著的正向關系,但是研發支出缺乏有效性時對創新產出的關系顯著性有限。Zhaohui Zhu等(2012)選取中國390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發現公司t年的研發支出與公司t+1年的業績呈顯著的正向關系。
金穎(2008)以高新技術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研發人員投入對公司績效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研發經費投入與公司績效之間有較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是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對公司的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改變沒有顯著的貢獻。李香春(2008)以66家高新技術上市公司自2003年到2007年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分析研發投入對盈利能力、成長能力的相關性,研究發現研發投入能給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成長性,且沒有明顯的滯后影響。史維維(2014)選取112家創業板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用企業年報中披露的研發費用和技術人員人數作為自變量,選取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貢獻及市場績效指標作為因變量,并加入企業規模、銷售收入增長率和企業資本結構作為控制變量,研究發現研發投入與主營業務收入之間存在滯后1-2年的正向關系。陳收、鄒增明、劉端(2015)通過分析78家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數據,發現在企業發展的成長期與成熟期,研發投入及公司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其中成長期表現最為顯著,衰退階段研發投入與公司績效不存在相關關系。
綜合上述文獻,本文認為技術創新投入有利于公司績效的提升,且公司績效滯后一期體現。因此提出本文研究假設:技術創新投入越大,滯后一期的公司績效越好。
三、研究方案設計
1.研究變量
(1)自變量與因變量
技術創新投入的規模可能因為公司規模大小而相差較大。為了提出剔除公司規模對技術創新投入指標的影響,有部分學者采用技術創新投入除以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來表示研發密度(R&D Intensity,RDI),反映技術創新投入的水平;也有部分學者采用技術創新投入除以公司資產總額來表達研發密度。本文認為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收到市場的影響較大,使用主營業務收入作為分母,會使研發密度的值缺乏穩定性和可比性,因此本文采用前述第二種觀點,即:
RDI=技術創新投入金額/公司資產總額*100%
根據杜邦分析理論,凈資產收益率是最能反映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公司績效指標,因此本文采用滯后一期的凈資產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作為反映公司績效的指標。
ROE=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
(2)控制變量
公司規模越大,擁有的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越多,對技術創新投入與公司績效的關系影響可能越大。因此,公司規模應該作為技術創新投入與公司績效關系的控制變量。本文采用營業收入的自然對數來表示公司規模的大小(Firm Size,FS)。
FS=LN(營業收入)
財務杠桿是一把雙刃劍,在公司息稅前利潤為正時,對公司績效有正的影響,在息稅前利潤為負時,對公司績效有負的影響。因此本文引入財務杠桿作為控制變量,用資產負債率表示財務杠桿的大小(Leverage,LEV)。
LEV=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2.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珠海市轄區內共有27家上市公司,剔除5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后,有22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深市主板上市公司5家,滬市主板上市公司4家,中小板上市公司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5家。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巨潮資訊網,通過收集整理2009年-2014年年報數據,獲得2009年樣本觀察數20個,2010年樣本觀察數20個,2011年樣本觀察數21個,2012年樣本觀察數21個,2013年樣本觀察數22個,2014年樣本觀察數22個,合計獲得樣本觀察數量126個。
3.模型構建
基于上述假設及所選擇的變量,本文構建如下模型:
ROEt=β+α1RDIt-1+α2FS+α3LEV+ε
其中,β為常數,RDIt-1為提前一期的技術創新投入密度,ε為殘差。
四、實證檢驗結果及其分析
本文運用SPSS22.0軟件,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分析技術創新投入與公司績效的關系。
1.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分析的是22家珠海境內上市公司2009年-2014年的面板數據,樣本觀察數為126個,各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量如表1所示:
表1 珠海上市公司各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2009-2014)
由表1可知,珠海22家境內上市公司2009年-2014年面板數據中,凈資產收益率的最小值為-25.23%,最大值為33.67%,均值為10.06%,標準差為11.902%,差異較大;表達財務杠桿的資產負債率最小值為4.65%,最大值為83.74,均值為40.565,標準差為27.433,差異分化較大,主要原因在于珠海市轄區內的境內上市公司涵蓋的行業不同,如格力地產、華發股份等地產類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非常高,都達到75%以上,而一些中小型高新技術類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很低;技術創新投入密度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4.519%,均值為0.758%,標準差為1.134%,各公司間差異雖然不大,但也反映出珠海市上市公司的技術創新投入密度非常小,表明公司沒有對技術創新研發活動引起足夠的重視;公司規模在將主營業務收入取自然對數之后,標準差為1.807%,差異較小。
2.研究變量的相關系數分析
表2 各研究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
*p<0.05;**p<0.01(雙尾檢驗)
由表2可知,凈資產收益率與技術創新投入密度、公司規模和財務杠桿的相關性顯著,此外,公司規模與財務杠桿之間的相關性也較為顯著。這是因為珠海的上市公司中,規模較大的公司主要包括華發股份、格力集團和德豪潤達等,這些大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都比較高。
3.回歸結果及分析
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表5所示。
表3 模型摘要
a.預測值:(常數),LEV, RDI, FS
表4 變異數分析a
a. 因變量: ROE
b. 預測值:(常數),LEV, RDI, FS
表5 回歸系數a
由表5可知,技術創新投入密度的回歸系數顯著,表明公司績效受到技術創新投入密度的影響顯著,驗證了本文的假設,即技術創新投入密度越大,公司績效水平越高。除了技術創新投入密度影響較大外,公司規模對公司績效影響也較大。
五、研究結論、局限性及展望
綜合上述分析,對于珠海市上市公司而言,技術創新投入密度越大,公司績效水平越高的假設得到驗證。可以解釋為公司規模越大,擁有的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都較多,有足夠的實力進行長期的技術創新投入,且在技術創新投資出現風險時,大公司的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強,風險應對措施相對完善,因而有利于公司績效的提升。財務杠桿是一把雙刃劍,但并未影響到珠海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可以解釋為近年來經濟向好的情況下,珠海的上市公司能承受較大的財務風險。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沒有考慮公司經營過程中的一些主觀變量對公司績效的影響,也沒有考慮公司治理等一些客觀因素對技術創新投入與公司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今后的研究應該將這些調節變量考慮進去,已得到更科學合理的結論。
參考文獻
[1]Ettlie, John E. R&D and Global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J]. Management Science, Jan 1998(44): 1-11.
[2]Jean-Sébastien Lantza, Jean-Michel Sahutb, R&D Investment and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Technological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10(3),2005:251-271.
[3]Myrtle W. Clark,Gloria McVay,SungWook Yo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R&D Expenditures[J].Allied Academi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7: 89-95.
[4]Jackie Di Vito, Claude Laurin. Corporate Ownership, R&D Investment and Performance of Canadian Firms[J]. Journal of Global Business Management, Feb 2010,6.1: 1-12.
[5]Chechen Liao, Hsiu-Yu Wang, Shu-Hui Chuang, Meng-Lin Shih and Chuang-Chun Liu. Enhanc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R&D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View[J].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0:4(14) 3026-3038.
[6]Haiyun Ren, Krishnamurti Chandrasekar, Bin Li. Moderating Effects of Board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Invest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Listed 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J].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7 Number 1, April, 2012: 41-56.
[7]Martin Falk. Quantile Estimates of the Impact of R&D Intensity on Firm Performance[J]. Small Bus Econ (2012) 39:19-37.
[8]Annetta Fortune, Lois Shelton. R&D Effort, Effectivenes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Pharmaceutical Sector[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2:18(01).97-116.
[9]Zhaohui Zhu, Feng Huang, The Effect of R&D Investment on Firms Financi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Listed IT Firms[J].Modern Economy, 2012(03): 915-919.
[10]金穎.高新技術上市公司R&D投入與績效的實證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 2008.
[11]李香春,我國上市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與企業業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D].江蘇大學,2008
[12]史維維.創業板上市公司研發投入與公司績效的實證研究[D].安徽大學,2014.
[13]陳收,鄒增明,劉端.技術創新能力生命周期與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2),72-78.
作者簡介:廖艷(1982-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講師,博士生,國際特許公認會計師,中國注冊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及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