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香+楊偉
摘 要:本研究基于四率分析,以轉型升級理論為指導,著重通過對陽江主要傳統工業行業在勞動、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產出綜合分析,提出如何優化要素資源,促進陽江傳統工業行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四率;轉型升級;對策
一、主要行業基本面情況
本研究選取的8個傳統重點工業行業,是以行業產值作為主要遴選標準,根據2013年《陽江市統計年鑒》統計的相關數據計算,8個重點行業工業總產值約為8798541萬元,約占2012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3%(見表1)。為便于研究,將統計年鑒中分列的刀剪及類似日用金屬工具制造和金屬制餐具和器皿制造統一歸為“金屬制品業”,將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壓延加工業統稱為“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因此,本研究樣本行業數為8個,選取各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研究樣本,數據選用各行業規模以上企業2009年-2012年統計數據。
表1 2012年8項傳統工業行業基本情況表(單位:萬元、個)
二、“四率”的綜合運算及分析
1.評價方法簡介
指標體系
本文結合數據可獲得性,嘗試性通過對勞動產出率、資源產出率、能源產出率、綜合產出率等4個綜合指標對我市傳統工業進行投入產出分析。勞動產出率。該指標通過勞動生產率指標進行評價。勞動生產率(X11)=行業總產值/行業從業人員。資源產出率。該指標通過水資源產出率指標進行評價。水資源產出率(X23)=某行業總產值/某行業耗水量。能源產出率。本報告中綜合能耗總量是通過油、煤、電等3項能源消耗水平的折算匯總。能源產出率(X3)=某行業總產值/綜合能耗總量。綜合產出率。是指對勞動產出率、資源產出率、能源產出率三個指標的折算匯總,它代表行業綜合產出效益。
2.勞動產出率
表2 勞動產出率評價指標計算結果一覽表(單位:萬元/人)
從數據上看,8個行業勞動產出率曲線波動幅度較大,曲線前半段較為陡峭,后半段較為平坦,行業勞動產出率區分明顯,反映我市除金屬冶煉和延壓加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外的6項行業低附加值傳統勞動密集型特征較為突出。從平均值上看,只有等金屬冶煉和延壓加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兩個行業的勞動產出率要高于行業平均值。紡織服裝、金屬制品業、林木產品加工業、家具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和橡膠塑料制造業6個行業勞動產出率均低于行業平均值,反映出陽江市此類傳統工業行業亟待提升。
3.資源產出率
資源產出率計算方法同勞動產出率,結果如下:
表3 各行業資源產出率無量綱化后數據及排序結果表
從數據上看,8個行業資源產出率曲線波動幅度較大,曲線較為陡峭,行業資源產出率區分明顯。金屬制品、金屬冶煉和延壓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三個行業水資產出率明顯高于其他行業,而且只有這三個行業的指標值超過了全部8項行業的平均值上。尤其是金屬制品業水資源產出率分項指標較為突出,金屬冶煉和延壓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水資源產出率相差不大。
4.能源產出率
表4 各行業能源產出率數據及排序結果表
從數據上看,除金屬制品業行業能源產出率曲線較為陡峭外,其他行業能源產出率區分均不十分明顯。從平均值上看:只有金屬制品業品均值指標高于均值,其他指標均低于平均值。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2012年,金屬制品行業生產總值達到3320547萬元,統計的能耗只有0.71萬噸,而2011年,金屬制品行業對應的工業生產總值為2718543萬元,能耗為18.93萬噸標準煤。從而導致整體均值水平被極大的拉高。
5.綜合產出率
采用上述無量綱化方法對全市8項主要工業的數據進行預處理,并應用上述變異系數法確定各評價指標權重,再通過指標加權計算得到各行業勞動產出率的綜合評價值,結果如下:
綜合產出效率X=0.3320*X1+0.2904*X2+0.3777*X3
(1)綜合產出率綜合計算
表5 依據評價指標計算的中間變量值
(2)綜合產出率綜合分析
從勞動產出率看:金屬制品業、紡織服裝服飾業、林木產品加工業、家具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和橡膠塑料制造業6個行業低于8各行業平均值,且落差較大;從資源產出率上看:林木產品加工業、紡織服裝服飾業、家具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和橡膠塑料制造業5個行業低于8個行業平均值,且落差較大;從能源產出率上看:除了金屬制品行業,其他7個行業指標值均低于平均值。林木產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金屬冶煉及延壓加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4個行業指標基本處于較低的同一水平,紡織服裝服飾業、家具和橡膠塑料制品基本處于較高一級層次。
表6 各行業綜合產出效率無量綱化后數據及排序結果表
各行業綜合產出率評價指標折線圖
從綜合產出率上看,金屬制品業、金屬冶煉和延壓加工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綜合產出率高于8個行業平均值,其中金屬制品業綜合產出率最高,其它4項行業綜合產出率低于平均值,綜合產出率最低的行業是橡膠和塑料制品業。
三、對策及建議
1.提高工業集聚程度
當前全市工業整體集聚程度不高是導致資源利用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加快產業集聚和產業特色化發展步伐。目前各地產業集聚平臺主要包括:陽江高新區,要以新能源、海洋生物(工程)以及石化、機電等先進制造領域為重點;江城區,要以銀鈴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以金屬制品和服裝加工業和新一代電子信息為特色的現代產業為發展重點;陽東縣,要以佛山禪城(陽東萬象)產業轉移園為主要集聚平臺,以金屬制品、木材家具、太陽能光伏、半導體照明等主要產業,同時促進傳統五金產業集聚發展;陽春市,要以東莞長安(陽春)產業轉移園為主要集聚平臺,以木材家具、機電、制藥行業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構筑特色產業優勢;陽西縣,則要以中山火炬(陽西)產業轉移園為主要平臺,以金屬制品、電子電器行業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同時,積極為建材等傳統產業搭建集聚平臺。
2.加快推進技術創新
產業技術進步與創新是提升綜合產出率,提高工業產業核心競爭力所在。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高傳統工業行業的綜合產出水平。一是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自主創新。各地區應圍繞傳統產業升級的關鍵技術瓶頸,加快新型制造工藝、流程的研發和推廣應用,重點支持五金刀剪、服裝機電、水產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等行業技術創新公共平臺建設,提升重點產業的技術水平。二是搭建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各地要依托現有傳統產業優勢,引導科研院所、本土院校和先關企業建立產學研平臺,重點組建陽江五金刀剪產學研創新聯盟、海洋產業產學研創新聯盟等,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和傳統產業升級。三是鼓勵傳統工業企業自主創新。通過分配機制的完善,提高企業和技術人員的創新積極性,鼓勵對企業優秀技術人員采用股權、期權等各種分配激勵方式。
3.打造傳統產業集群
對陽江五金刀剪、食品加工、服裝等傳統工業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加快形成健全的產業鏈和產業群,提高優勢傳統產業產出效率。重點打造五金刀剪、食品加工和紡織服裝三個陽江具有一定發展優勢的傳統工業產業集群。五金刀剪產業。要以實現技術和產品更新以及品牌建設為重點,形成原材料制造、生產裝備制造、產品設計制造、物流營銷等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實現產業結構調整;食品加工產業。要以現有的優勢特色食品加工產業為基礎,以發展地方特色食品為核心,以大型食品加工龍頭企業為帶動,延伸食品加工產業鏈條,打造優勢品牌,形成具有特色的陽江食品精深加工企業集群;紡織服裝產業。抓住珠三角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契機,以高新區“廣東服裝鞋帽西部(陽江)產業轉移基地”等產業平臺為載體,以品牌和營銷渠道建設為重點,扶持引導陽江紡織服裝企業形成集群,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實現產業內向與外向均衡發展。
4.提高人力資源素質
一是以創建創新型、學習型企業為載體,加強對企業家和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的培訓,尤其突出培養下一代科技型、創新型、管理型的企業家,提升企業家整理素質。二是通過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鼓勵和支持高層次人才團隊式引進;培養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關鍵領域的高級技術人才。三是加強校企合作,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鼓勵企業在職業院校開設企業班,加強現代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提高產業工人整體素質。四是充分發揮陽江職業技術學院和各類型技工學校等院校的作用,加快建設一批門類合理、布局得當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加強辦學機構和我市傳統特色制造業企業的聯系與合作,促進我市中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辦學。五是優化用人用工環境,收益分配上進一步向技術和研發人員傾斜,提高職工福利待遇,改善人居環境。
5.突出節能減排監督
結合陽江“五地一城”的發展定位,一定要將資源節約、節能降耗作為提升工業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的突破口,實現產業與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一是嚴格按照國家、省、市有關產業政策和要求,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生產力,為先進生產力擴大生產空間。二是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機制,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淘汰落后產能,取締關閉一批企業,鼓勵企業進行轉產。三是加強企業“節能減排”主觀意識,加強政府、行業協會與企業個體之間的配合,為企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的實現創造平臺。四是突出技術項目節能,重點開展一批節能專項資金支持的節能工程、工業節水、節能環保能力建設。五是突出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發展工業循環經濟。
注釋:由于統計年鑒中沒有分行業水資源消耗量統計,本研究采用行業工業總產值在全部工業總產值多占比重為基礎估算各行業水資源消耗量。
參考文獻:
[1]蔡紅艷,閻慶民.產業結構調整與金融發展——來自中國的跨行業調查研究[J].管理世界,2004(10):79-84.
[2]樊福卓.中國工業的結構變化與升級:1986-2005[J].統計研究,2008(17):19-24.
[3]冷景菲.珠三角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協調性與互補性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11.
[4]黎平海,王雪.基于金融集聚視角的產業結構升級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9(6):51-59.
作者簡介:彭春香(1984- ),女,漢族,湖南人,陽江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講師,碩士;楊偉(1984- ),男,漢族,山西人,陽江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