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陳源+史玉瓊
【摘要】許多國家都曾經發生過銀行危機,積累了大量的壞賬需要處理,本文簡要回顧總結了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的不良資產處置經驗,發現各國具有不同的國情,因此實際處置方法也有所差異,但仍然可以從中發現一些共性的經驗可以借鑒,不良資產處置應堅持:剝離后由專門機構處理與銀行自主核銷相結合,清理和注資相結合,市場化處置與政府支持相結合,宏觀政策和微觀措施相結合。
【關鍵詞】不良資產 美國 日本 韓國 印度 經驗啟示
一、主要國家在不良資產處置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一)美國處理儲貸協會危機的政策實踐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儲貸協會(Savings and LoanAssociations,S&L)危機爆發后,美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處理不良資產,一些做法被日本等國所效仿。
1.設立清償信托公司(RTC),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共同處理不良資產。1989年,美國政府設立了一個臨時性的機構——清償信托公司(ResolutionTrustCorporation,RTC),作為破產儲貸公司的保管人和接管人,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共同處理不良資產。
2.采用多樣化的方式處理不良資產。清償信托公司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采用了多種方式來處置收購的不良資產,包括:暗盤競標、公開拍賣、資產管理合同、可承受住房方案、資產證券化等。
3.依靠銀行自身進行不良資產重組。除了政府成立機構處理不良資產外,美國銀行業也通過自身努力處理不良資產。主要措施除了提取損失準備金之外,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銀行體系遺留了數量巨大的壞賬,嚴重威脅金融體系穩定和實體經濟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日本采取了多種手段解決銀行不良資產問題,主要包括宏觀經濟刺激、金融改革和具體的不良貸款處理措施。
1995年6月,日本大藏省提出解決壞賬方案,提供政府資金支持,在五年內幫助銀行機構擺脫龐大壞賬的拖累。日本處理存量不良資產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不良資產處理政策框架的完善。日本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出臺了一批關于銀行業危機管理的金融法案,如《金融機構再生法》、《重建金融機構機能緊急措施法》、《金融早期健全化法》、《過渡銀行計劃》、《金融機構重組方針》等。
2.設立處理銀行壞賬的專門機構。1995年4月,為救助瀕臨破產的信用社,大藏省和民間金融機構共同出資成立“東京共同銀行”。但該銀行成立之后經營困難,難以持續。2002年,日本公布了《金融再生計劃》,要求到2004年度末,大型銀行的不良債權比率必須減半。其結果是,銀行出售給整理回收機構的不良債權,由2001年度的3302億日元增加到2002年度的2兆885億日元。1998年7月,日本政府決定實施“過渡銀行計劃”(BridgeBankScheme),以解決金融業不良資產問題。日本存款保險公司組成通過設立出資、補貼和提供貸款的方式,成立“平成金融復興公司”。
(二)韓國處理不良資產的政策措施
1.成立以韓國資產管理公司(KAMCO)為主的專門機構。KAMCO是一家集中購買和處理不良資產的政府機構。債務重組的資金來源主要靠發行重組債券。政府擔保這些債券的償付并從政府預算中支付其利息。截至2002年6月,政府已經使用了39億韓圓(全部資金的1/4)用于購買不良貸款,15億韓圓(9.6%)用于購買資產和次級債務。
2.采取多種手段以市場化方式收購和處理不良資產。KAMCO收購行為一律按市場價運作,收購定價原則為“以公正價格為準”。在實際交易中,不良資產被分為擔保放款資產與無擔保放款資產兩大類,后者一律以賬面價值的3%收購,而有擔保放款按公司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品的市場估價45%折扣率作為收購價格。
3.對銀行注入公共資金。韓國政府還根據對銀行資產等方面的嚴格評估,判別銀行是否具有重組再生的可能。接受公共資金的銀行與政府簽訂備忘錄,約定如果沒能達到設定的不良債權比率和收益率目標,則追究經營者的責任。
(三)印度處理不良資產的政策措施
1.政府資金援助。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國有銀行進行資本重置,彌補貸款損失,提高資本充足率。1995~1996年,政府投入85億盧布對六家國有化銀行進行資本重置。同時,利用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對這些銀行進行資本重置。1995~1997年,政府提供了超過300億盧比的資金,通過減少賬面資本準備方式分別沖銷了幾家大銀行的大量虧損。
2.加強對不良資產的監管。引入新會計準則,強化資本約束,控制銀行進行盲目的規模擴張。規定銀行資本充足率高于8%、不良資產率低于15%,并且連續三年盈利才可開設分支機構。
3.建立債務清收法庭。政府在達卡、新德里等城市建立了債務清收法庭(DRTS),在孟買成立了上訴法庭,以迅速有效的裁決和回收銀行債權。到1995年末,涉及399.4億盧比的5638件案子已從國有銀行轉到債務清收法庭,而且已有涉及19.7億盧比的148件案子結案。
二、不良資產處置的政策啟示
從各國處理不良資產的過程和經驗來看,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一是不良資產剝離和注資二者應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僅僅依靠剝離不良資產,而沒有新資本的注入,金融機構會因為資本匱乏而無力放貸,因而無法發揮重啟經濟的作用。而如果單純注資,不剝離不良資產,則難以避免資產負債表的惡化,無法有效提振投資者信心。
二是應當成立不良資產處置的專門機構,對不良資產進行剝離或隔離。從各國實踐來看,多數國家都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處理不良資產,如韓國的資產管理公司,美國和日本的清償信托機構,以及中國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等,從金融機構剝離不良資產。有些國家即便沒有立即剝離,也對不良資產進行了隔離,如美國儲貸危機中的“好銀行-壞銀行”模式、波蘭的“沉淀資產管理部門”等。通過不良資產的剝離或隔離,使得銀行能夠輕裝上陣,避免背負過重的負擔。
三是不良資產處置應當堅持市場化方向,同時政府介入必不可少。不良資產處置的核心是定價問題,必須通過市場手段解決。實踐證明,債務轉讓、債務重組、證券化等是處理不良資產的有效手段。而當金融體系不良資產規模較大的情況下,僅靠金融機構本身無法消化不良資產,而必須要有政府的介入才能有效解決不良資產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