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 牟世超


【摘要】民辦高校為培養應用型人才,需要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構建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滿足社會對商科應用型人才持續增長的需求。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策略是優化課程體系、實施項目導師制、加強實踐教育基地建設。
【關鍵詞】民辦高校 培養模式 能力導向型
高等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基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人才培養模式被引入高等教育領域,許多專家學者開展了各自的研究[1]。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已經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置于重要位置。但是,專門研究民辦高校商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文章并不多,且研究不夠深入。對于民辦高校商科專業來說,培養面向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是大勢所趨。為了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培養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筆者提出“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能力導向是指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而開展的教育、訓練及實踐活動的總稱。能力培養問題是現代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民辦高校商科專業大學生應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競爭能力等,才能滿足社會對大批應用型人才持續增長的需求。
能力導向是相對于學習導向而言的。學習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重視知識的系統性、人才的“學術型”,體現注重學術研究能力培養的特色。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突出能力的實效性,人才的“實用型”,體現注重應用能力和技能培養的特色。學習導向型的核心是“知識”,能力導向型的核心是“能力”。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大學的教育理念從“高深學問”向“高深技能”擴展,“高深學問”與“高深技能”并存。探索民辦高校商科專業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拓寬人才培養途徑,能夠避免在傳統的大學教育過程中,過窄的專業知識使學生的學科視野和擇業能力受到局限、過重的知識傳授使學生的技能訓練受到影響、過分的共性制約使大學生個性發展受到抑制的現象。
二、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策略
民辦高校商科專業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策略是優化課程體系、實施項目導師制、加強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培養目標是應用能力,表現形式是觀察力、想象力和模仿力。課程體系、項目導師制和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等的合理融合,組成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架構(示意圖見圖1)。
圖1 能力導向型培養模式框架
(一)優化課程體系
知識和能力是難能直接替換或轉化的。對民辦高校商科專業學生來說,知識傳授不能替代能力訓練。要使學生具備創新意識,培養其應用能力,就必須摒棄“知識核心”的觀念,變“知識核心”為“知識+能力”核心,優化課程體系。
(一)重構課程體系
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心是課程體系改革。民辦高校商科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可以由通識教育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和創新與素質拓展模塊組成。從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到專業技能,要求具有明顯的層次性特征。其中,通識教育模塊學分是對全體畢業生的共同要求,專業基礎模塊學分和專業技能模塊學分是為各專業學生所設置,創新與素質拓展模塊學分大部分面向學有專長、能力出眾的優秀人才而創設。
(二)強化實踐教學
人才培養方案中學分設置要堅持兩減兩增的原則,即減少總學分(學時)和理論課學分(學時),增加實踐學分(學時),增設創新與素質拓展模塊學分。民辦高校商科專業要增加實踐學分(學時),體現對實踐教學的重視。
民辦高校商科專業可以在校內建立創業基地,把校外用人單位急需的項目請進來,吸收、消化。利用校內創業基地進行人才定制。在校外建立實習基地,規劃設計各種類型的專業實踐與社會實踐活動。
(三)改革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方法對民辦高校商科專業學生顯得特別重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推廣情境模擬教學法,可以開拓學生視野與激發受教育者的創造性,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啟迪作用,潤物無聲[2]。具體要求是:專業基礎課可以選擇性地使用情境模擬教學法,專業技能課必須使用情境模擬教學法。教師在課程設置時,除了講授理論知識,還要留有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進行實踐、突出能力展示的時間。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參與來對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進行演練。這種教學方法生動活潑,給學生提供了提高應用能力的平臺,能夠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素質,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鼓勵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和技能競賽
民辦高校商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主要體現“模塊式”,即將職業考試認證嵌入培養方案,調整課程內容,職業資格考試成績轉換課程學分,以此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學生在掌握一門專業技能的同時,要求獲得幾個職業技能證書,如物流師證書、電子商務師證書、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證書、商務策劃師證書等,培養應用型人才。
在“雙師型”教師的大力指導下,民辦高校商科專業學生更應該主動參與各類技能競賽,這是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立創新與素質拓展模塊的初衷。合理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廣泛參加各級各類專業比賽和科技競賽,在授予學分的激勵政策下,把科技競賽從選拔人才的方式轉化為促進學生能力培養的途徑,成為絕大多數學生參與的行為,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實施項目導師制
項目導師制是指通過為民辦高校商科專業學生安排競賽項目導師,探索一種通過競賽活動,提升學生競賽水平的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項目導師制,啟動競賽活動,有利于挖掘學生潛能,體現能力導向型注重技能培養的特點。把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作為能力導向成果展示平臺,具有實效性。
1.項目導師及項目組成人選
項目導師由責任導師和輔助導師組成,一般為民辦高校具備講師及以上職稱的教師。項目導師在完成自己申請課題的同時,將一些簡單的項目或模塊分配給學生,同時將自己在項目研究中積累的技能與體會傳授給學生。學生可以同責任導師、輔助導師以及項目組的其他導師共同探討項目研究的若干問題(示意圖見圖2)。
圖2 項目導師制示意圖
2.項目篩選與評審
項目導師列出項目選題,供二年級以上本科生自由選擇。每個項目小組一般由3-5名本科生組成。
3.項目實施
⑴項目周期。項目周期由立項、評審、實施和考核四個階段組成,從每學年第一學期開學的9月份起,到該學年第二學期的7月份為止。
⑵項目管理與實施。項目實施采用“不斷線”管理原則,即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安排”指每月安排有一個項目主題任務,“周周有活動”指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小組集體活動。
⑶項目學分制。實施項目學分制,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項目研究活動中。
4.項目監督、考核與評價
項目導師制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研究管理,監督項目研究過程,促進項目課題按計劃完成。
項目組完成課題后,由項目導師制領導小組統一安排項目評審。學生的項目實踐成績,除計算學分外,還作為其它評獎、評優的依據。
(三)加強實踐教育基地建設
民辦高校與企事業單位可以通過采取合作教育、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等多種形式,促進校外實踐活動與產學研活動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邀請行業專家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教學工作的開展,科研項目的審批,對構建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十分有效。校企合作實施聯合培養,使學生完成專業設置的課程外,還能獲取職業技能證書,成為既具備理論知識,又有較高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三、青島工學院商科專業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青島工學院2011年轉設為民辦普通本科高校,其二級學院商學院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應用型商科人才,使學生具備商業頭腦、能策劃、會營銷。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實施項目導師制和加強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探索“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民辦高校特色發展。
(一)課程體系與應用型課程改革
青島工學院商學院按照學校2012版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要求,經過多輪的充分論證、修改,完成了物流管理等四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修訂優化后的《人才培養方案》將課程體系重構為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和創新與素質拓展課程四大課程模塊。通識教育課程旨在強化學生基本素質,通過開設各門必修課程,構建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三大知識體系。專業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獲得本專業的基本知識,為后續專業教育打下基礎。專業技能課程包括理論與實踐兩部分,把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思想貫徹其中,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創新與素質拓展課程由全校開設的公共選修課、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學科、科技和文體競賽、學術研究、創業實踐等課程構成,學生需修滿5-8學分。經過課程體系改革,商科各專業的實踐學分(學時)達到總學分(學時)的20%,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重視應用能力的要求。
圍繞“應用型人才”這一人才培養目標,適應民辦高校自身的生源特點,鼓勵廣大教師改革教學方法,在多門應用型課程教學中,嘗試課堂講理論、講方法,課下能力展示平臺練真功、見實效的“教學+能力展示”情景模擬教學法,基本實現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改革實踐的目標。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各類教學研究項目申報、教材編寫等活動,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通過積極鼓勵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和技能競賽,推動學科競賽普及化。目前,青島工學院商學院學生踴躍參加全國商科院校技能大賽、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以及省市各類商科技能大賽,獲得全國大賽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一項,山東省大賽一、二、三等獎多項。在為學校贏得榮譽的同時,更推動學校商科專業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的改革,拓展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路徑與方法。
(二)堅持項目導師制
設立大學生創新基金扶持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以設立相關項目為基礎,進行綜合評價和選拔,選擇那些有特色的項目參加有關的大學生科技競賽。在“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青島工學院商學院堅持項目導師制,開展第二課堂,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安排項目活動和項目導師,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提供個性化發展空間。由項目導師帶領學生完成導師申報的課題,由項目導師指導學生申報和研究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共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七項,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三)圍繞實踐教育基地開展合作
青島工學院商學院充分利用與各方面合作的機遇,建立了多家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堅持“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共同發展、服務地方”,將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形成市場、企業與學校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順豐班”項目是物流管理專業與青島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結對創辦,采取“實務培訓、實戰操作、實地考察”的教學形式,把企業的要求融入課題,把學生的需求融入教學,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的主動性和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借助“順豐班”這一平臺,積極推動校企合作,把企業引入學校,把實踐帶進課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人才培養的應用性。電子商務專業與青島宇創凡電子商務產業園合作,通過開設網絡平臺直營店的創業“孵化器”形式,為學生提供創業平臺,可供多名學生畢業后進園創業。
四、結語
構建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革新教學理念,需要緊跟時代發展、開拓創新,需要準確把握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3]。另外,構建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應該在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培養方式、師資配備以及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按教學規律辦事,努力辦出特色。民辦高校商科專業建立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導向,以專業發展為出發點,以課程改革為核心,能夠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基金項目:本文系青島工學院2013年度董事長基金資助項目“民辦高校國際商務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探索”(項目編號:2013JY011)與青島工學院2014年度董事長基金資助項目“民辦高校商科專業能力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項目編號:2014JY004)與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鄭群.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與構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187-188.
[2]馬紅霞.基于能力導向型的市場營銷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北方經貿,2008,(2):153-154.
[3]張煒.高等教育創新的范式與管理:集成創新[J].中國軟科學,200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