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千奇百怪的網絡文化和世俗的快餐文化的日益繁榮,傳統文化的文化主流地位日漸消解,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之下,當代中學生往往無從辨識精華與糟粕,在盲目的閱讀中迷失了自我;通過將經典閱讀引入中學語文常規教學課堂的實踐,尋找重建中學生主流價值觀與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尋求經典閱讀與中學語文課堂自然銜接、滲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 經典閱讀 比較閱讀
隨著千奇百怪的網絡文化和世俗速成的快餐文化的日益繁榮,傳統文化的文化主流地位日漸消解,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之下,當代中學生往往無從辨識精華與糟粕,在盲目的閱讀中迷失了自我;與此同時,多年來應試教育的教育模式也使中學的語文課堂重課內輕課外,重知識的消化理解、輕閱讀的感染熏陶,在許多中學生的身上,很難再看到文化的底蘊和思想的光芒。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說:“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1],當那些“鋪天蓋地,花樣翻新,其實內容充斥著半面性、無深度性”[2]的快餐文學逐漸成為當下人們文化生活的主流時,這個國家和民族就已經走上了一條文化消解的道路。
通過將經典閱讀引入中學語文常規教學課堂的實踐,尋找重建中學生主流價值觀與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尋求經典閱讀與中學語文課堂自然銜接、滲透的有效途徑是當今社會文化迷思中教師應當致力探尋的一條道路。
一、大眾文化下經典閱讀的價值與現狀
經典,從本體特征來看,是原創性文本與獨特性闡釋的結合。經典通過個人獨特的世界觀和不可重復的創造,凸顯出豐厚的文化積淀和人性內涵,提出一些人類精神生活的根本性問題。它們與特定歷史時期鮮活的時代感以及當下意識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創性和持久的震撼力,從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傳統。經典閱讀即指閱讀那些文學價值上具有權威性、典范性,思想價值上具有傳世性、超越性,文學意蘊上具有高雅性、深刻性的文學作品。
經典與流行文化的極大差別之一就在于經典摒棄了功利性,從不為迎合人們某一時的需要而存在,它超越時空,給予人永恒的啟示。人類需要理想,人類也需要信仰,而這兩者的建立與文化的積淀不無深刻的關系。讀的愈深刻,思想愈獨立,人更能成為一個“人”,區別于動物,區別于他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商品經濟化極端繁榮的今天,文學的傳承與傳播也加快了它的步伐,經典閱讀需要的沉、靜、緩開始與生活的浮、鬧、急格格不入,經典不再成為學生們眼中的“經典”,反而成為“土、煩、難”的代名詞,原本遠高于流行文化的經典文化已經站在了一個極為尷尬的位置上。
不難發現,現今幾乎所有中國的學生及其家長的閱讀意識都不夠強,有的學生從來不買課外書,一本課外書都沒有;有的學生只讀漫畫書、時下流行的網絡小說……我們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可是反過來,世界的卻未必就是民族的,淹沒在網絡文化與快餐文化里的中學生,他們很難建立民族的情懷,因為他們丟棄了傳統文化,甚至也已經失去了基本的文學審美意識,語文成為了一門僅僅作用于日常交流的工具性學科。
二、經典閱讀在現代課堂中的傳承策略
比較閱讀,就是指把內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將其有關內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
為將日漸式微的經典文學引入現代課堂,讓經典得以活在當下,得以有效傳承,教師可以通過將經典閱讀與中學語文課堂的自然銜接、滲透來重建中學生主流價值觀與審美情趣。中學生之所以不愿意讀經典,既是因為積累的太少,理解力不足,也是因為缺少引領,缺少激發閱讀興趣的契機。以比較閱讀的方式將一篇經典與學生正在學習的課文加以關聯,在教師加以指導的情況下,在課堂合作式學習氛圍的影響下,經典更容易走進課堂,扎根學生的心田。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為例,如下課程均可進行比較性類文閱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呼蘭河傳》(一、二章):同樣是童年,魯迅的是熱的,灑滿陽光的童年;蕭紅的是冷的,充滿厄困的童年。作者都用了最飽滿的筆觸加以描繪,童年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丑小鴨》——《海的女兒》:安徒生是世界級的童話巨匠,也是第一個將童話當成嚴肅文學來創作的文學巨匠。在最美的文字底下,蘊藏著他對人世最冷峻的觀察,何謂人性?
《最后一課》——《羊脂球》:同樣是寫戰敗的法國,一個顯得悲壯,一個卻充滿了諷刺。莫泊桑讓人在讀都德的同時也記住了這樣一個道理:偉大與卑劣是難以分割的雙重人性。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人與人間》(《流亡》《懷鄉病》):同為東北作家群中的一員,蕭軍的作品不可不讀,同樣充滿了對家園“熾痛的熱愛”。
《鄧稼先》——《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偉大的人不分國度,不分民族,都是人類進步道路上閃耀的星辰。
《社戲》——《社戲》(完整版,無刪節):“那夜似的好戲”“那夜似的好豆”。關鍵在于“那夜”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最好的年級,最好的季節,最好的朋友,去最想去的地方。讀完整版的《社戲》,才能知道成年以后生活的卑劣,才能知道何謂時地均可重復,不能重來的是人的情懷。
《偉大的悲劇》——《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威爾遜的夢想與失敗》):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正是因為被毀滅的是美好的事物。
《貓》——《狗·貓·鼠》:鄭振鐸愛貓,愛的是生命;魯迅憎貓,憎的是人性。
……
比較,是使思維深化的重要條件,在選擇經典作為類文閱讀進入課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與課文之間存在的對比點:主題的相同/相反;情節的相同/不同;寫作手法的相似/相異;相同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相同流派在相同時代的作品;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讀……在把握好對比點的情況下,有了教師的點撥指導,經典將與學生不再遙遠,甚至能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極大的飛躍。
注釋:
[1]帕默爾:《語言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2]熊華軍:《高校校園流行文化反思》,成人教育,2005年,第1期。
(覃彥蓓 廣西南寧 南寧市第八中學語文組 5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