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特色小鎮”要力戒行政化
今年省人代會李強省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閃現出了一個新詞:特色小鎮。為此,浙江新聞的記者馬上做了解讀:“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些‘特色小鎮’既不是行政區劃的特質概念,也非園區概念,而是一個具有明確產業定位和旅游功能項目組合的概念。”
用“可以確定”作為修飾,表明這是官方的意思。我的揣摩:“特色小鎮”一不是朝野所說的“城鎮化”中的鎮。既不是用來打造“小城市”的中心鎮,也不是連“建制鎮”都高攀不上的集鎮,無非是一個帶有空間色彩的小地方而已。二不是區域經濟競爭中流行的“產業園區化”的“園區”。既不是專注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由商務部門管理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也不是專注工業制造、規模生產的,由工經部門管理的“工業園區”;甚至還不是專注大項目、大產業、大企業的大平臺,產城融合的由發改部門管理的“產業集聚區”,無非是一個有某種特定行當集中、并且相應業者云集的工作生活小區。三也不是現如今那些以名勝古跡、自然景觀見長、專門用來接待觀光客“白相相”的、旅游和城鄉建設等部門管理的旅游點和風景區,無非是吸引特定人群來此交流切磋、創新創業的“咖啡館”和“孵化器”。
在上述解讀中,筆者刻意提及這些個行政建制和主管部門的用意何在?其實就是為了力戒“特色小鎮”規劃建設中的最大忌諱:行政化。特色小鎮顯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可以想見的是,一旦染上行政化的惡習,十有八九又會變味,最后成為權利盛宴上的一道新菜、勞民傷財的一場鬧劇。
當然,這是在一個特定的前提下展開的想象:政府自身的改革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各部門還是在按過往輕車熟路、習以為常的運行慣性在抓工作。每一項新生事物,并沒有真正搞懂它孕育、萌發、成長的意義所在,最后難免被傳統的“條條專政”切割得支離破碎,有的甚至還轉化為部門間爭權奪利的新戰場。
搞好特色小鎮的根本一條,就是千萬要摒棄“政府主導”的習慣性思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然后才能也只能在此基礎之上,“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具體而言就是:第一,先不分這是哪個部門的職責分工,也不總是拿政府部門授予的“帽子和牌子”說事。只是方方面面廣泛征求各路專家及社會公眾的意見,先把特色小鎮的內涵、定位、功能、途徑、意義等問題琢磨透了,把省內略顯雛形“特色小鎮”的成效和不足、經驗和教訓也跟蹤研究一番了,再來確定不遲。今后這項工作在面上鋪開了,也要引入第三方評估加以客觀評價,扶持資金更要力推“以獎代補”,憑公認的業績說話,避免成為“釣魚工程”。
第二,特色小鎮的基礎是特色新興或傳統產業,沒有特色產業就沒有特色小鎮。而特色產業的形成,不是靠政府的“指點江山”,也不是靠官員的“慧眼獨具”,靠的卻是市場競爭的大浪淘沙、水落石出。這個地方的生態環境(大生態,包括法治、商務、人文、生態等)好,有適合特色產業發展的“水土”,聚得了人,攏得住氣,這一下子所謂的“特色”和“小鎮”就起來了。現在,省里常常引以為例證的“云棲(云計算)小鎮”、“山南(基金)小鎮”,都是這樣無中生有、脫穎而出的。那折只知道鋪新攤子、人為造城的“空城計”,今后再也不能唱了。
第三,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要發揮業主的主體作用,政府只要順勢而為地做好相應的公共服務即可。政府當然需要提供全覆蓋的公共服務,但在經濟建設領域,也要注意擺脫那種“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心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等于在經濟建設領域政府就要成為主體,就要起主導作用。應當清醒地意識到,我們并不需要全能政府,企業和企業家才是這里的主體,市場機制才應在這里發揮主導性作用。甚至是小鎮的空間規劃,因為并非一個行政層級,或可視為一個大企業的“區塊”或同類企業的“集合”,也是可以由企業協會和聯盟來做,政府只不過是在技術規范上通過協調和協商為其“把關”而已。
搞好特色小鎮的根本一條,就是要摒棄“政府主導”的習慣性思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