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翀
有效課堂是以較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教學目標,達到培養學生個性、促進全面發展的課堂理想,這樣的課堂一定要有科學的理論指導。筆者認為支撐有效課堂實踐的核心是人本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個人對知覺的解釋,是人類的自然傾向。學習過程對于學習者來說是一個愉快的過程,教學的任務是創建一種有利于學習者學習潛能發揮的情景,幫助學生增強對變化的環境和自我的認知,不是用安排好的各種強化去控制或塑造學生的行為,有意義的知識或經驗不是從現成的知識中學到的,而是在做的過程中獲得的,只有當學生正確地了解所學內容的效果和意義時,學習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師對待學生應有足夠的尊重、寬容和贊賞,用適當的方式包容或改變學生存在的問題,并不需要通過嚴酷的方式解決。正是由于馬修老師內心深處的人本主義信念,處處帶著對學生的尊重、帶著對學生的保護、帶著發現學生潛質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小心翼翼并耐心細致地保護學生,接納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并發現他們暫時被灰塵掩蓋了的潛質,才能讓課堂充滿情感。陶行知說:“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彼杂行дn堂應該是以人本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有情感的課堂,要給學生以興趣、以需求、以信心、以希望,促進學生的發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個體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處理,從而獲得意義的過程,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也就是把信息構建成知識,知識內化成見識,見識通過體驗成為意識。例如,在講授初中物理的浮力的應用時,可以演示實驗:一塊橡皮泥和一個以同樣的橡皮泥捏成碗狀的物體同時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它們的浮沉情況,然后向學生提問:看到了什么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空心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變大了,當學生獨立地探究得出正確的結論時這個過程就可以說經歷了識得—習得—悟得(看明白、能運用、有感悟)的過程。孟子的深造自得、專心有恒、循序漸進和建構主義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有效課堂應當運用建構主義理論,有效地促進學生去主動建構知識,建構自己的經驗世界,在建構中成長。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多種智力,并且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領域,適合的教育是最能促進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是最為有效、最好的教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呈現對學習內容的感悟。比如語文課,教師在朗讀感悟環節可以給學生提出“精讀課文,找出哪些地方你最感興趣或給你印象最深,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表現這個片段,可以是評說、繪畫、表演、寫作、朗讀,總之,什么方式都行,但人人都要參與和展示”的學習要求,相信學生的參與度會大幅度提升,這樣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弄清了課文的內容,而且深入了解了文中塑造的人物性格,把教學中需要達到的聽、說、讀、寫目標全給實現了。所謂“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我國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理論和方法。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從不同的角度來教育學生,使他的特長發揮出來。教育要讓人有自己獨特的靈魂、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有效課堂應該是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自主、參與、開放、合作、探究的課堂。
當我們結合自身的特點以科學的理論指導課堂教學實踐時,相信教與學都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