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紅
摘 要:備課,是將英語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智慧、個人綜合專業素養、個人魅力、學生的興趣和實際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學習英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一、教材依據
說明本節教學設計的教材依據,即準確敘述本節教學設計來源的版本、章、節的詳細名稱。例如,本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級下冊Unit 2 What time do you get up?(Section B 2a-3b)。
二、設計思路
(一)指導思想
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方式。本節課努力為學生創設英語學習情景,以生活中的健康習慣為話題,學習以此為主題的閱讀文章,充分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和寫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培養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
(二)設計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高效課堂模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學生會思索、會探究、會發現、會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面向全體,構建和諧課堂,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學習。
(三)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英語Unit 2閱讀教學, 文章是關于兄妹兩人不同的生活習慣,引導學生關注健康生活。
(四)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本單元Section B的第二個課時,學生已經學習了本單元的重要句型,初步掌握了談論日常活動和時刻表達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將通過口語交際和文章閱讀,進行口頭和閱讀兩方面的輸入和輸出,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
三、教學目標
結合教學內容,從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途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重點與難點方面提出明確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
1.會讀會用以下單詞和詞組: quickly sometimes taste life lots of.
2.理解并會用下面的句型造句: either...or,be good/bad for,taste+adj.
能力目標:
1.了解文章的大意。
2.學生了解并能區分健康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3.學生會談論自己和朋友的生活習慣。
(二)方法與途徑
在本節課,采取“4Ps”: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對話和小組調查的形式學習,實現個人學習和小組內互相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動起來,提高學習效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學習本課后能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影響和幫助周圍的朋友和家人樹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達到學習即生活的目的。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知識目標中羅列的單詞、詞組和句型;能了解本文的大意,并能區別健康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教學難點:能談論自己和朋友的生活習慣,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課題,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和訓練為主線的原則,以學生的活動貫穿整個課堂。在課堂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沉浸在英語的世界里,合作探究、互動交流,在交流分享英語的世界里,找到學習英語的快樂和自信.
(一)課的導入
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播放《健康歌》,讓學生跟著歌曲一起在課堂上動起來,學生很容易聯想健康的生活習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談談他們對健康習慣和不健康習慣的理解,老師鼓勵他們堅持良好的健康習慣,慢慢摒棄不良習慣,然后自然地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關于托尼和瑪麗日常生活的文章。
(二)閱讀文章2b的學習
該文章的學習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接下來教學活動的基礎。由文章內容的大致了解到重點句子的學習,詞組的學習,再到關于健康習慣和不健康話題的討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1.聽力練習,讓學生聽文章,記關鍵詞,對文章達到初步的了解。
2.閱讀文章,在文章中找出本課的句型。在上下文的環境下,讓學生猜測句型的意思。
3.通過造句和填詞組,檢查學生對句型和重要知識點的掌握,達到鞏固目標語言的目的。
4.分組討論,引導學生關注健康生活,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學生初步運用所學的語言和知識,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三)口語練習,看圖討論周圍同學的日常生活和習慣
這一環節在于語言的輸出,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來描述同學的日常生活和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展示圖片,點題,號召學生參加鍛煉,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作業
將文章中的重點短語寫在作業本上。
(六)結尾
放“健康歌”,祝愿更多的學生加入到鍛煉的行列。
五、教學反思
(一)本節課成功之處
1.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活動為主線的教學理念,層層遞進,展開師生互動,生生活動。本節課以日常健康生活習慣為主線,堅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通過學生聽、說、讀、寫的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
2.注重教學的實效性,從語言的輸入到語言的輸出過程,自然、有效。學生在做完每個教學活動后都有所收獲,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3.創設教學情境,在語境中教學。在看圖說話環節中,選用本班體育特長生謝××跑步時的照片,并用簡筆畫的形式呈現她一天的生活,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有話可說,達到語言輸出的目的。
(二)不足之處
1.本節課大部分內容是在我的預設中進行的,課堂中的隨機性很少,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也是在教學預設環節中完成的。
2.對于問題的設置,也是學生在課本上能夠找到答案,沒有深層次思維的問題,未能挖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人文性,其實在備課工作上,從人本主義出發,從實際出發,讓教師有更多的自主,在多種備課形式中選取自己實用的、喜歡的方式,以達到最佳的備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