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林
閱讀能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語文素質(zhì),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從而使其領略中華文化。
一、要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必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百尺之臺,起于壘土。第一板墻沒有打好,后來的墻恐怕也難以結(jié)實。所以,在學生進入中學的第一堂語文課時,我們不急于向他們傳授知識,而要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了解語文的魅力和學習趣味所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夯實基礎。讓他們知道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作為炎黃子孫就應該學習好語文,博覽群書。
二、加強課堂閱讀指導
閱讀課文前,教師根據(jù)文章主旨、任務、情節(jié)、線索等提出問題,讓學生讀后掩卷沉思,復述課文。《故鄉(xiāng)》一文中,少年的聰明、機智和中年的呆板、麻木都是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刻畫出來的,反差是很大的。若學生在這方面能認真對待,既能訓練寫作能力,也能提高閱讀分析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積累能力,必須融會貫通
在語文學習中,多讀、多記是大有益的。廣讀博覽雖不能深思熟記,但能對語感培養(yǎng)、藝術熏陶、性情陶冶形成合力。閱讀引人入勝的美之華章是興致盎然的樂事。
積累的多了,學生的內(nèi)心充實了,也就有了成就感,心情會變得輕松愉快,自然也對語文產(chǎn)生了興趣。今天的學生只讀《孔乙己》,很難深知孔乙己的性格、命運,對他難免有隔世之感,皮毛之見;讀過《儒林外史》就會多懂一些《孔乙己》。只有通讀全書,了解更多的內(nèi)容,才能對人物、情節(jié)有更深的思考。
四、培養(yǎng)良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終還是要學生通過答卷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五、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除了課本知識的掌握外,還要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廣泛閱讀一些文章和書籍,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從語言的準確性、合理性、審美性等方面體會語言之魅力,提高學生鑒賞作品的能力。
六、把閱讀和寫作緊密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愉悅
寫作能力提高了,會大大促進我們的閱讀能力。在閱讀中去拓展練習,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常常是在閱讀過程中逐步提高的。另外,教師在批閱文章的過程中,對好詞、好句、好段予以充分肯定、鼓勵,學生就會感受到閱讀是很有成效的。
只有激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掌握一定的方法與策略,這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捷徑,我們的教學效果才可能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