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廉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為培養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在中小學開設作文寫作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筆者帶了七年級一班的學生,他們遇到寫作文,便一臉“痛苦”的表情,抓耳撓腮,搜腸刮肚,瞎編亂造,甚至是抄課文,抄其他人的作品。這樣一來,使原來生動有趣的作文課變成了一堂死氣沉沉甚至是痛苦萬分的作文課,并且寫出來的作文,大多沒有新意,甚至有雷同之處。
為激發七年級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指導學生作文。
一、積累素材,靈活運用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米”在何處?葉圣陶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的輪流個不停。”生活豐富多彩,因此,我們應引導學生接觸生活,注意觀察生活,學會積累作文素材。教科書、語言刊物的文章大都文質兼美,優美詞、句、段便可以為寫作提供語言素材。積累方式更是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就是將這些優美的語句在看過之后抄寫在專門的筆記本上,便于日后寫作摘用,帶領學生積累一段時間后,再放手讓學生自己積累,這樣積累能力就提高了,對提高寫作水平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讓學生的內心需要成為作文原動力
學生在生活、學習以及情感交流等方面,有自己的話要說,要表達自己的理解,要表白自己的好惡,其中有自己思想靈魂的影子。作為老師,此刻應因情勢引導學生不經意開始作文。這當中,教師要大膽鼓勵學生想說就說,想寫就寫,對學生起“導”的作用,引導學生如何去認識自己的親身經歷及社會現實生活,從而寫出個性的感受和領悟,而不是規定這規定那,阻礙學生感情的抒發。長久堅持,何愁學生無話可說。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的作文再也不是無病呻吟,作文也不再是難做的一件事。
三、鼓勵學生參與作文評改
作文是學生辛勤勞動的成果,因而他們強烈期望得到老師客觀、及時的評價。過去單一的老師評價,其弊端越來越明顯,因此,應采用學生相互評改的方法。全班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對本組或其他小組的作文進行評改,找出優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并在全班進行討論總結。這樣一來,可以使全部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有助于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展示作文創新成果,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
四、多鼓勵,少批評
閱讀學生的作文就像是同一顆不成熟的心靈在交談,這里有不規范的蹩腳語,也有稚嫩甚至錯誤的見解,但學生的心也是脆弱的。為此,教師應努力尋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充分給予積極的正面引導和鼓勵,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表揚,應該指出他們的不足。只是在批評的時候,要講究方式,指出學生的不足。如在給學生寫評語時我常用這樣一些話“這個詞好像不太合適,換一個詞可能會更好?!薄斑@句話不通順,試著改一改。”諸如此類的話,會讓學生感到你尊重他的意見,他就會主動想著去修改。
總之,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在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讓學生感到寫作的樂趣,讓他們把寫作當作一種愉快的勞動,這樣,才可以提高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