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嫻
摘 要:當前我國教學模式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1)當前我國教學模式建構中比較注重歸納法的運用。(2)在教學模式建構中存在移植國外教學模式而未考慮本土轉化的問題。(3)學科教學模式研究薄弱。生物學科新知識、新成果層出不窮,如果僅靠教師教,很難取得好的效果,必須在教學中追求高效的課堂,力求“學多于教”,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學多于教;生物;課堂教學;模式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
2011—2012學年,選擇高二的10個教學班作為研究對象,2012—2013學年選擇高一、高二各10個教學班進行研究,2013—2014學年在高一、高二全部教學班展開研究。既有新舊教材的對比,又有年級、班級之間的對比。
二、教學模式
1.課前準備
科代表組織預習,就將要學習的內容查閱資料,提出問題,同學之間可以相互交流探討,由科代表將問題匯總到任課教師處。課題研究小組成員依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
備課,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討論出教學方案。
2.課堂模式
由實驗班的任課教師根據寫出的教案教學,或由教師主講,或是由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時間控制在25分鐘左右;然后由學生提出新的問題,由教師當場解答或由學生討論解決,時間約為10分鐘,接下來是針對性操練,教師展示材料,學生看材料回答問題,及時進行鞏固。整個課堂以緊緊圍繞學生進行,將課堂知識進行延伸,將課堂的主陣地還給學生。
3.課后模式
教師每兩周出一次測試題,檢驗教學的成果,測評所給材料結合當前生物科學的熱點問題,貫穿生物科學的發展史及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測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每周星期四,課題小組的成員會對實施過的方案進行討論、反思,將其補充得更為完善。再由其他實驗班的老師繼續實踐,然后再補充。
三、“學多于教”的生物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取得的成效
1.模式具有學科特色,符合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
生物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對實驗能力的培養是學科重點之一。當前許多學校不具備實驗的條件,主要是靠教師講實驗,效果并不好,而北流高中生物科的實驗教學,是在實驗前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實驗的有關注意事項,提出實驗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再由學生做實驗,發現問題,在課后的測評中解決有關的問題,不完全依賴老師。
2.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為了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為了教好實驗,老師得自己把實驗做過至少一遍,在此過程中,教師的知識得到更新,能力得到加強,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從零開始,通過收集資料、查閱資料、參與實踐、形成理論,科研能力大大提升。
3.師生關系大改善
通常情況下,教師總是擔心知識沒講到位,擔心學生動手能力差,都不敢放手,多數情況下是教師在講,學生被動地接受,師生關系沿襲了一貫的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模式;在本模式中,教師將課堂的主陣地還給了學生,給學生以足夠的信任,放手讓學生去解決問題,教師和學生亦師亦友,關系非常融洽。
4.學生的學習能力加強
由剛開始不懂提問題,到提出一些非重點的問題,再到有針對性的、有獨立見解的問題,學生一天天在進步,就算老師講得少,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解決更多的與學科相關的問題,在一節課中的收獲多于教師的教授內容。與非模式教學的班級相比,本模式教學的班級成績更為突出,尤其是在新題型、新材料方面的問題。
四、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發展的方向
1.模式建構時間尚短,效果還需要時間檢驗
新課程背景下“學多于教”的生物教學模式構建的時間從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中間由舊教材轉為新教材,許多內容要更新,整個研究過程只進行了一輪,雖然效果初顯,但可信度尚低,還需要更多的資料來進行佐證。
2.實驗的對象較窄,推廣的范圍不夠
此模式只在廣西北流高中的部分班級里進行實驗,在全校也
只開展了一年,向外推廣的范圍很小,僅限于北流市區的部分高中。在模式建立之后需要加大推廣的力度。
3.經費嚴重不足
學校的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較多,經費緊缺,課題組的經費來源只能靠學校下撥,非常少,所以在資料的收集方面投入得也就少,音像資料就少。
4.研究人員時間不充足,工作安排不妥當
研究小組的核心成員多為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多年在
高三任教,對高一、高二年級的課程研究得少,要兼顧兩個年級的教學,精力有限,導致研究的熱情不高。
參考文獻:
[1]李如密.關于教學模式若干問題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1996(04).
[2]肖美艷.我國近二十年教學模式理論研究綜述[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11).
[3]柳海民.試論教學模式[J].中國教育導刊,1988(05).
[4]方林.國內外教學模式理論研究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軟件導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