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強+妥昱虹+李長著+王恒玉
【摘 要】本文在蘭州市七里河區小西湖鹼溝沿社區周邊地區東鄉族和回族家庭調研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發現少數民族流動家庭存在父母文化水平比較低、家庭經濟收入水平比較低、兒童教育觀念比較傳統、家庭子女多、存在“讀書無用論”的思想認識等問題,導致適齡兒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存在諸多困難,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是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投入、加大實施數民族計劃生育政策力度、實施實施少數民族流動家庭增收工程以及少數民族流動家庭繼續教育工程、拓寬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兒童義務教育的辦學渠道。
【關鍵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兒童教育
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兒童教育現狀審視
家庭作為一個最基本的初級群體,是兒童成長的主要環境,也是兒童社會化的初始途徑,它對兒童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為兒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際交往、第一種人際關系、第一次社會規范、第一個社會角色。家庭的物質經濟狀況、父母的文化水平和教養方式、父母所從事職業以及家庭人員的構成,對兒童的心理、行為等個性的塑造和知識、技能的養成起著很大的影響作用。
(一)父母文化水平比較低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兒童家長素質,主要包括文化素質和教育素質。我國流動人口主要是伴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相對于城市兒童的家長,流動人口兒童的家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很少。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兒童的父母接受文化教育水平偏低,調查的108個東鄉族家庭中,其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家長接受過教育的家庭為37家,文盲家庭高達71家;而調查的108個回族家庭中,其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家長接受過教育的家庭為74家,文盲家庭僅有34家。據社會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研究已證明,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與家庭教育水平高度相關。一般來講,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往往在子女教育上更為科學、合理和有效。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兒童的父母的低層次的文化水平無疑會影響其家庭教育觀念、能力和方法。
(二)家庭經濟收入水平比較低
兒童的教育投入需要一筆很大的資金,家庭的收入水平直接影響到兒童教育的社會化程度。圖1顯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兒童家庭的不同收入情況,其中月收入1000元至2000元的家庭:東鄉族占52.80%,回族占26.90%;2000元至3000元的家庭:東鄉族占31.5%,回族占48.10%;3000元至4000家庭:東鄉族占7.40%,回族占17.60%;4000元至5000元的家庭:東鄉族占5.60%,回族占4.60%;5000元以上的家庭:東鄉族和回族各占2.80%。農民工進入城市之后,雖然家庭收入比在農村有所提高。
(三)兒童教育觀念比較傳統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自身教育觀念,對其子女未來是否接受教育有很大的影響。東鄉族108個家庭中,其中71個文盲家庭中有51家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這個比例占到了東鄉族文盲家庭的71.83%,37個非文盲家庭中有27家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這個比例占到了東鄉族非文盲家庭的72.97%;而108個回族家庭中,其中34個文盲家庭中有22家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這個比例占到了回族文盲家庭的64.71%,74個非文盲家庭中有59家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這個比例占到了回族非文盲家庭的79.73%。
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戶籍制度的限制
由于戶籍準入限制,沒有城鎮戶口的流動人口兒童在流入地的公立學校就讀,自然而然會被看作“借讀生”,因此要交高昂的借讀費。然而,對于一個只能維持生計的家庭來說,這仍然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壁壘。直到國務院最近批轉的《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提出,要抓緊實施戶籍制度改革,落實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
(二)教育體制的束縛
流動人口兒童的教育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進程中人口的流動性日益增強與教育的接納性不足之間的矛盾。我國義務教育實行的是政府領導下的地方負責、分級管理體制。這種由地方政府投資的義務教育體制,使得沒有流入地戶口的流動人口兒童無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財政負擔的教育經費,即使他們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城市居民”,卻仍然不能享受與本地“居民”同樣的義務教育。雖然,相關部門包括教育部門在為流動人口兒童提供教育機會、改善流動人口兒童教育環境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嘗試,但是仍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投入
社會的發展需要人才,家庭的付出需要學有所成,所以讀書受教育是每一個人應該享有的權利和義務,無論社會發展到哪個層面都需要有知識的人。從微觀來講,讀書受教育是每一個人面對將來的人生所必須儲備的能量,是生活下去的鋼性需要。蘭州市七里河區鹼溝沿社區蘭州愛心教育中心點負責人講:“我們教學點自2002年開始開展工作以來,已有1900名失學兒童在教學點接受掃盲教育,并先后向公辦院校,輸送分流1100余名學生,使那些因交不起學費、語言不通、心理障礙和年齡偏大、證件不全等原因無法進入公辦學校的少數名族失學兒童圓了上學夢。
(二)加大實施數民族計劃生育政策力度
少數民族地區家庭人口較多,勞動力少,從而造成了經濟基礎薄弱,導致多子女家庭部分子女放棄學業。圖3顯示,文盲家庭的孩子個數主要集中在3-4個,非文盲家庭孩子的個數主要集中在2個,無形中非文盲家庭中就減少了很大一筆經濟支出,相對而言也增加了很多收入。
(三)實施少數民族流動家庭繼續教育工程
政府應針對性地實施少數民族流動家庭繼續教育工程,掃除青壯年文盲,幫助其樹立科教興國理念。調查結果顯示,接受過教育的家長才能感受到文化知識帶給他們的優越感,只有他們體會到了這種甜頭才許可孩子們去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因此,很有必要先從邊緣社區少數民族流動兒童家長著手,掃除家長們的文盲,從而為孩子們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明蘭.蘭州市七里河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子女城市融入調查與分析[D].蘭州:蘭州大學,2009.
[2]段成榮,梁宏.關于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問題的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5.
成長·讀寫月刊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