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金融學研究生班,北京 100871)
2014年的中國股市注定要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上寫上濃墨重彩的一頁。這一年,讓許多深度套牢投資者忍受了長達七年之久的漫漫熊市終于終結了。中國股市從熊市變牛市、慢牛變瘋牛,一路高歌猛進,以最強音結束全年的征途。
2014年12月31日,上證指數拉出全年最高點3239.36,最后以全年最高收市點——3234.68點報收,至此,2014年滬深股市交易完美收官,上證指數全年漲幅高達52.87%,創下2010年以來最大年漲幅,深證成指上漲35.62%、中小板指數上漲9.67%、創業板指數上漲了12.83%。

(中國股市2014年年度上證指數走勢圖)

(中國股市2014年年度深證指數走勢圖)

中國宏觀經濟2014年年度經濟數據圖
據WIND數據,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一共有2303只個股在這一年內實現股價上漲,占A股總數(2587只)的89%,其中有284只個股則實現100%以上漲幅即股價翻倍。這波千點上升的行情將困擾A股多年的熊市陰霾一掃而光,重新激起了廣大股民的投資熱情。隨著新一輪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A股市場正式踏上了牛市新征程。
回顧2014年年初,上證指數仍然是跌跌不休,甚至一度跌出全年最低點1974.38,但4、5月份在滬港通、新國九條等重大政策即將出臺的刺激下,股市逐漸走上復蘇之路。從5月起到12月,上證指數連續8個月拉出月K線大陽線,尤其是7月份開始加速上漲,在資本市場不斷出臺全面深化改革、滬港通、降息一系列利好消息之下,股市積極呈現震蕩上行格局,大盤藍籌股一改往日數月的沉悶,一路飛躍成為本輪行情的翻漲“主力”。到12月份,在大盤藍籌股推動下,A股市場演繹的行情激動人心,一系列歷史紀錄不斷被刷新:總市值一舉超越日本股市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單日成交突破萬億元大關,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A股從“熊”冠全球一舉成為“牛”冠全球的市場。
《2014年A股市值年度報告》(由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發布)顯示,2014年A股市場市值總規模已經超越2007年創出的歷史最高紀錄,一躍而起奮猛直追達到37.11萬億元。以市值規模計,中國A股市場一舉將股市市值排名第二的日本拋在后面,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證券市場。
牛市三大基本特征:消滅低價股、板塊輪動、賺錢效應。
從股價上看,牛市就是大面積消滅低價股。2014年12月31日正常交易的股票中,1元股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2元股僅剩山鷹紙業一家獨自站崗、3元股也只有數量極少的27只。市值過萬億的巨無霸型股票從2013年末的3只股票變成5只,加入了中國農業銀行(市值11497.7億元)和中國銀行(市值11053.6億元)。
牛市離不開大資金入場,這是一場從存量資金活動的狀態轉變為增量資金的博弈。從2014年中報來看,社保、保險和QFII資金在二季度大舉增持中小板股票,以醫藥、計算機、食品為主。從市值來看,社保資金增持和新進個股總計1.27億股;保險資金增持和新進個股總計1.53億股,QFII增持和新進個股總計4314.86萬股。
2014年上半年小盤股、成長股、題材股等是市場的主旋律,而下半年券商保險銀行等藍籌股集體發力,大幅拉升股指,每個板塊都輪流上漲,其中最吸人矚目的當屬中信證券一舉成為全球第四大市值的券商股,而券商保險地產等非銀金融股板塊集體發力時都是大盤指數急劇上升的時候。
2303只個股在2014年這一年內實現股價上漲,占A股總數(2587只)的89%,其中有284只個股則實現100%以上漲幅即股價翻倍。
2014年的次新股無疑最引人注目的聚寶盆和搖錢樹了。前半年的新股上市引來萬眾矚目,截至2014年6月20日收盤,48只新股上市以來全部實現暴漲,股價平均最高漲幅為151.50%,是引人眼球的漲幅最快的板塊之一。最高漲幅超過200%的10只金股:金輪股份(漲幅471.59%)、易事特(漲幅超300%)、登云股份(漲幅超300%)、眾信旅游(漲幅超300%)以及東方通、揚杰科技等6只股票。
而2014年后半年,新股上市一飛沖天的賺錢效應更是勢不可擋,2014年漲幅最大的股票列舉如下,新股成為全年的盈利明星。

?
中國資本市場的大牛市,大多往往都與政策息息相關,改革是牛市的動力。
10年前,2004年中國股市處于長期低迷徘徊的熊市狀態之中,《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頒布(稱為“國九條”)震撼了當時的資本市場,尤其是在當時A股正在經歷2001年以來的漫長熊市。老“國九條”要求解決上市公司中股份不能上市流通的問題,該問題已經困擾股市發展多年,自此,被譽為中國證券史上里程碑的股權分置改革也拉開了序幕,隨之而來的A股牛市也一直延續到2008年,直到金融危機爆發為止。
2014年的中國,經濟結構正處于轉型調整期,這一年的全國GDP首破60萬億,達到636463億元,同比增長7.4%,但仍處于經濟低迷時期,中國的實體經濟正在經歷錢荒之困。
2014年5月9日,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由于該文件涉及的主要意見有九條,為了同2004年的國九條相區分,該文件被稱為新“國九條”。比較湊巧的是,A股也一樣長期深陷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熊市難以自拔。
2014年,中國資本市場的新國九條對全面深化資本市場必革做了頂層設計,主要有以下四個亮點:
1.推動股票市場向股權市場進行改變;
2.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債券制度;
3.推動金融期貨服務的金融改革;
4.首次提及培育私募市場,將發展壯大的私募市場納入管理范圍。
以改革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為基礎以深化改革促發展,是新九條的一大鮮明特點。監管部門出臺許多改革措施,股票注冊制改革、滬港通、ETF期權、私募基金備案制,為股市帶來正能量。滬港通開創了操作便利、風險可控的跨境證券投資新模式,是重大制度創新,標志我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4年融資融券、一帶一路、國企改革一直在持續有效地推進,融資融券業務的融資業務規格在2014年已超過1萬億元,為股市上漲提供了資金支持。
2014年11月17日推出滬港通打通香港資金與內地股市的又一個通道,2014年11月22日生效的央行降息更是引爆股市,券商股在11股新股凍結1.8萬億元左右資金的情形下仍然集體暴漲,2014年11月27日,中國內地股市市值達4.48萬億美元,年累計增長33%,3年來首次超趕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股市的全球第二大股市。
什么情況才會激發出牛市?牛市的核心是無風險利率下行,無風險利率是指一年期的國庫券或銀行存款利率。把錢存入銀行或購買國庫券,到期不僅能收回本金,而且還有一筆穩定的利息收入。無風險利率下降使得影子銀行產品收益率從前幾年的暴漲變為下降趨勢,風險偏好的提升使得投資者提高對中國發展的信心,并開始轉向配置代表未來的資產——股票。資本的本性是逐利,隨著政策的調整,資金也有一部分從火暴數年的房地產和影子銀行撤離,轉而流向股市,當大量資金涌入后,股市也就從存量博弈困境中走出來,轉為增量博弈新時代。改革牛與杠桿牛雙雙成就了2014年的牛市行情。
要提振中國中國經濟發展,要解決實體經濟錢荒的問題,還需要大量的資金的投入,如果一味過分依賴銀行則會容易形成系統性風險,而資本市場讓投資者與企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更有利于服務中小微企業,并且在優化融資結構有明顯益處,防范和分散金融風險,所以,資本市場毫無疑問地成為承擔解決經濟發展實現實體融資的重要責任,激發經濟內生動力。
2014年的中國牛市讓我們看到了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由于資本市場往往領先實體經濟發展的步伐,并且股市獲益的企業與投資者會反哺消費、拉動經濟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今后幾年的經濟發展會有更穩健的發展。
當然,防范風險是資本市場不變的主旋律,我們還要從完善系統性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處置、健全市場穩定機制、嚴查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幾個方面去化解市場風險,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規范資本市場信息傳播秩序,讓中國的資本市場得以更健康長足地發展。
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之路還很長,但我們有理由以現實為依據去相信未來,有理由相信照亮前方的燈光。
[1]今年A股89%個股上漲 284股股價翻倍(2014-12-31).楚天金報訊.
[2]2014年11月6日個股漲停原因分析.中商情報網.
[3]2014年A股靚麗收官 滬指全年漲幅過半.2014-12-31搜狐網.http://business.sohu.com/20141231/n407457187.shtml.
[4]2014新股股價最高漲幅排行榜2014-06-24中國日報.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zgjj/2014-06-24/content_11886692.html.
[5]上證指數2014年漲52.87%2015-01-01連建明新民晚報A股市場規模躍居全球第二2015年01月24日東方財富網.
[6]國泰君安黃燕銘:牛市貫穿2015全年.2015年01月26日.中國證券網.
[7]2014年A股靚麗收官 滬指全年漲幅過半2014年12月31日.新華網.http://business.sohu.com/20141231/n407457187.shtml.
[8]A股市場規模躍居全球第二2015年01月24日.東方財富網.
[9]《2014年A股市值年度報告》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
[10]《2014年A股市值管理行為年度報告》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新“國九條”或開啟資本市場十年“大牛市”.2014年05月20日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520/c1004-25038406.html.
[11]2014年新國九條內容詳細解讀(全文).2014-05-12企匯網.http://news.qihuiwang.com/finance/201405127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