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新霞
高中學校的思想政治課在教學中存在很多弊端,作為政治課教師,我發現很多學生對課堂沒有興趣,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是少之又少,主動性不強。可以說,這些存在的種種問題嚴重困擾著我們每一位有責任心的政治教師。高中新課程標準為政治課教師解決這一困惑問題提供合適的機會。但當我靜下心來仔細觀察思考,發現高中政治課存在有兩種情況:第一,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公開課,精品課程中,課程比賽的仿佛是課堂的吸引力以及對感官的刺激,來達到教學目標的傾向,也被稱為“新課程課堂”;二是追求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對教學目標的各種類型的測試,充滿提高考試技能的濃厚氛圍,忽略了素質的提高。這些問題的存在,就值得我們每一位政治課教師去關注。
一、“急功近利型”教學
在許多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任課教師往往只用一個形式即講授為主來傳授知識和解決問題。這種情況下,學生并不能夠真正的去掌握知識,更不能掌握學習能力。任課教師在升學壓力下,教學往往針對的是考試內容,等到了考試結束后,學生往往就基本上把課堂上教師硬塞的知識吐出來,消化不了不能夠變成自己的能力。我們稱之為“急功近利型”教學模式。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考試后在學生頭腦中依然空空如也。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面多眾多的學生,我們不要相信真的有“靈丹妙藥”不管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面對的是什么程度的學生,教師都能“包治百病”。作為任課教師要拿出百倍的精力和耐心,針對不同的課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設施,根據自身和學生特點進行分析,并能夠在教學中通過實踐,最終形成適合不同學生思想和形式的相適應的教學策略。
例如,在講授“堅持正確價值取”一課時,教師課下先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關于價值取向的知識并進行了探討。課前對流行的價值取向精心分析,形成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先進行自由交流,然后組織學生再進行分小組的討論,不久,學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觀點最終被匯集在一起,小組討論自然而然地形成。最后把這些觀點整理成文,形成完整的觀點。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湊在一起,熱烈討論,最終形成了鮮明的團隊的觀點。十分鐘后,每組選出代表作為代言人,以簡潔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其余團組做筆記。所有的小組發言完畢然后,我們開始討論這些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討論的重點不是教材中提到的所謂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一系列的價值取向問題,而是其中某個學習小組提出的“沒有回報的利他主義是毫無意義”的觀點。為什么這一點會讓學生們熱情來討論?這是因為這種觀點無論從當今學生的學習還是他們的生活,還是在當今社會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具有代表性,但是它的存在卻實實在在地反映了當今的一些社會現象給每一位學生帶來的非常混亂的價值取向問題,因此會在這節討論課上不可避免地引起學生的思考以及討論。通過討論讓每一位學生學會去思考問題,針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對于每一位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來說可以說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假如我們教師不讓每一位學生進行思考以及討論真正出現在實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問題,或簡單地在課堂上討論書本上設計好的問題的話,那么課本上的知識將成為真正地束縛學生思維發展的教條,讓每一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變成純粹是用來應付考試的必須,所謂的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在課堂學習中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從何談起?
二、“形式至上型”教學
我們經常看到在各種形式的公開課,以及比賽的過程中,許多教師而且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形式上來吸引學生以及評委的注意力,我們可以看到,形式非常的豐富,不僅激發學生的思維,而且還努力創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學生一節課下來,體驗到非常多的教學形式,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看起來也配合得很好,評委也能感受到熱烈而向上的學習氛圍。看起來是一節無可挑剔的優質課。但大多數時候,我們發現實際的教學效果和主觀的期望值是不一樣的,在課堂上學生們看起來快樂的學習。這只是形式上的熱鬧罷了,我們看到,課堂被教師用形式包裹,只強調形式,忽略了內容。教師對教學形式的剝層,永遠是空洞的,也就是說,在課堂上我們看到各種形式的師生的輪流表演,但是我們很難看到真正的有價值的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方法有很多缺陷。
針對課堂效果和形式,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能夠根據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來確定真正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上課前,任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對授課做出精心安排,合理的課堂教學的組織的形式也要考慮進去。在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保持討論的主線問題,及時發現“松動”跡象,要及時阻止它。讓課堂始終由一條知識的主線貫穿其中,而不脫離。因此,教師要上好一節課,我們必須要應該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不要花架子,才能夠獲得課堂教學的最好效果。針對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也遇到過。針對課上所提“正確的價值取向”問題,我在同學們熱烈的討論過程中,不斷地深入各個討論小組去了解每一組同學們討論的想法,并能夠針對他們的一些觀點提出自己的一些小小的引導性的意見。隨后,全體學生針對“沒有回報的活動都是毫無意義的”討論激烈。一些學生試圖反駁理論,但同意用事實說話:“小李在某銀行ATM機上撿到了遺失的支票,自己親手交到派出所后,卻被失主斥責“為什么不站在原地等?讓他沒先到的是,原本自己是做了意見自己以及社會都認為是好事的事情,失主一句感謝都沒有,還責怪他.。“我一直在旁邊聽他們積極討論,一方面是被討論的事情所吸引,二來也想就此機會聽聽他們的想法。但是當我聽到某個同學說“學雷鋒也要與時俱進”時,我真正意識到這次討論教學出現了一些我沒有考慮好的問題了,因為“學雷鋒做好事”這句原本正確的話竟然通過這些同學的討論被理解成了“雷鋒過時了”。我趕緊發表自己的觀點:類似遭遇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見,卻反映出了當今社會有一小部分人心態浮躁,當他們遇事情不是沉著冷靜地去解決問題,反而是不斷地誤解責怪他人。這時候,下課了,繼續討論這一問題雖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但是這一次不成功的討論課的教訓是深刻的:在集體討論中錯誤的感情或意見可能被放大,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偏離我們的教育教學目標。我準備下節課繼續探討:應該怎樣做合適呢?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我們每一位任課老師會做到腳踏實地地去不斷地進行教學實踐以及教學創新的嘗試。這就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師要不斷在教學過程中更新教學的觀念,以及能夠真正去實踐,只有我們不斷的以新課程理念作為我們教學的指導,才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去總結教學的經驗以及教訓,不斷地通過積累的經驗和教訓來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我們每一節課的堂教學效率,積極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