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境華



摘要:最終消費是影響生產總值的主要原因,最終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安徽省的經濟也在不斷發展,本文將利用回歸的方法,通過對安徽省內居民消費水平和生產總值的相互影響的作用程度的探究,研究安徽省內居民消費水平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居民消費水平進一步提高安徽省內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居民消費水平 經濟發展 可支配收入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經濟處于持續增長的趨勢,截止2014年第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累計達419908.40億元,累計增長7.4%,黨的十八大也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雙翻番”的目標。安徽省作為其中一個部分,經濟狀況也有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安徽省自1 990年以來的地區生產總值在持續增加,在總體上經濟處于增長的趨勢,而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地區居民的消費支出的增加,必然會引起生產力需求的增加和勞動供給的增加,從而引起該地區生產總值的增加;另外,居民的消費水平與其收入水平密切相關,而居民總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經濟發展的情況。因此,通過對安徽省的居民消費水平和地區生產總值的分析,用消費水平反映居民的消費情況,生產總值的變化反映安徽省的經濟發展狀況,研究安徽省居民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便找到促進經濟發展的方法,使得安徽省的經濟能更快的發展。夏杰長(2000)通過對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實證分析中得出,消費需求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可以通過系列的財政政策刺激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從而解決經濟乏力的問題。劉杉(2008)提出目前我國的消費水平處于較低的狀態,且有持續走低的趨勢,這種障礙會對經濟增長有著很大的影響。
本篇論文將通過獲取到安徽省居民消費水平和地區生產總值的數據,對安徽省內的居民的消費水平和安徽省地區的生產總值進行分析,并對二者的相關關系進行研究,提出相應的假設,設定經濟模型,運用經濟計量的方法檢驗模型性質是否符合要求,進步準確判斷居民消費水平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數量關系,從而判定安徽省居民消費水平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為安徽省的經濟發展的進步提高找到更好的方法。
二、模型的建立
為了探究安徽省居民消費水平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選取安徽省1990年~2012年的GDP的變化和居民消費水平的變化數據,以安徽省GDP的數據的來反映其經濟的發展狀況,居民消費水平的數據來變動居民的消費水平,數據主要來源于安徽統計局。設居民消費水平為解釋變量,符號為X,單位為元,生產總值為被解釋變量,符號為Y,單位為億元。首先對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變化情況進行相關圖分析,從分析結果中可以得出,解釋變量(居民消費水平)與被解釋變量(GDP)之間有明顯的相關關系,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有促進作用,成正相關關系,所以先設置經濟模型為Yt=β1+β2Xt+μt。
做原假設:解釋變量X對被解釋變量Y沒有顯著影響,利用所得數據對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建立線性關系模型,可以得出如下結果:
所估計的參數,說明居民消費水平每變化單位,生產總值變化1.641609個單位,這與預期的經濟意義相符,且不具備異方差性和自相關性,另外的值較高,說明模型的擬合很好,t統計量的值和F統計量的值都比較高,則拒絕原假設,說明居民消費水平對生產總值有顯著影響。利用計量經濟的檢驗方法,檢驗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是否存在分布滯后的影響可知,生產總值與當年及前三年的居民消費水平相關,因此設:Yt=a+ b0Xt-1+b2Xt-2+b3Xt-3+εt
假設可以由
個二次多項式逼近,利用Almon方法估計模型,得到最終的結果為:
模型的擬合優度較高,F值顯著,不存在自相關性等問題,但由于解釋變量的t統計量不顯著。當滯后長度K=2時,即生產總值與當年及前兩年的居民消費水平相關,利用Almon方法估計模型,得到最終的結果如
調整后的模型樣本容量n=21,解釋變量的個數為3,模型擬合優度較高,t檢驗和F檢驗均顯著,所以解釋變量X(居民消費水平)對被解釋變量Y(生產總值)的分布滯后效應為:當年的居民消費水平(Xt)每增加個單位,生產總值增加1.3161個單位;前年的居民消費水平(Xt-1)每增加個單位,生產總值增加1 61個單位;之前第二年的居民消費水平(Xt-2)每減少個單位,生產總值減少1.4376個單位。
綜上所述,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是有很大的影響,且不同時期的居民消費水平對生產總值也有分布滯后效應的影響。
三、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安徽省居民的消費水平(X)會影響安徽省生產總值(Y),當年及前年的居民消費水平(Xt與Xt-1)與生產總值(Y)成正相關關系,即當年和前年居民消費水平(Xt與Xt-1)的增加有利于促進當年的生產總值(Y)的增加;但是前面第二年的居民消費水平(Xt-2)與生產總值(Y)成負相關,即居民的前面第二年的消費水平(Xt-2)對當年的生產總值(Y)有抑制作用。但是,分布滯后模型的滯后結構屬于倒V型滯后結構,即前年的居民消費水平(Xt-1)對當年的生產總值的影響最大,而當年的消費水平(xt)對生產總值的影響與之前第二年的(Xt-2)影響程度相差不大,所以,從總體上分析,居民消費水平與生產總值成正相關關系,即居民消費水平有利于促進生產總值的增加,也就意味著安徽省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能促進安徽省經濟的發展。安徽省近年來的居民消費水平在不斷提到,處于持續上升的趨勢。
(二)政策性建議
為研究如何促進居民消費從而促進經濟增長。首先要探究如何促進居民儲蓄向消費的轉化,其次是要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對此,所采取的相應的措施應該是整體的,綜合性的。
第一,應該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居民之所以選擇儲蓄,是害怕花錢的時候沒有錢,為了防止意外的發生而持有的
部分儲蓄。如果安徽省可以做到較高的社會保障水平,如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進行醫療的改革,開展更高級的義務教育,擴大養老范圍,加大補貼政策,讓居民們不用擔心未來事件發生的資金來源,居民沒有后顧之憂,消費水平就會進步提高。第二,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通過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改變勞動報酬分配的比重,縮小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費水平。第三,繼續鼓勵各級政府,有條件的采取各種政策以促進消費。政府可以制定有關消費的政策,如發放消費券,給予合適的消費補貼,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刺激居民的消費欲望,改變居民的低消費、高儲蓄的心理,從而提高安徽省內的居民消費水平。第四,政府應該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增加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通過建立完善的社會制度與保障,如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完善;加大對農村居民的財政補貼,如“家電下鄉”等活動;對農村土地制度的改善,是土地的使用、轉讓更有利于農村居民;增加農業的補助政策,對農產品銷售的支持政策等,全面拉動農村的發展,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農村居民的不愿消費的心理,促進消費,提高消費水平。通過各項政策刺激居民消費,主要提高農村以及其他弱勢消費群體的消費水平,輔助性的提高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增加居民的消費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產總值,促進安徽省內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