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曉娜 趙海濤
摘要: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低是制約該區域城鎮化的重要因素。針對目前安平縣域農業產業化在驅城鎮化發展方面的不足,就龍頭企業發展、特色產業支撐、農戶組織化程度、政策體制改革、綜合融資渠道等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產城融合 農業產業化 驅動力
一、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產業化的特征
(一)新型城鎮化。城鎮化是指伴隨著經濟增長,由產業結構非農化而引發的生產要素由農村向城市流動和集中,在城市體系不斷升級的同時,農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逐漸與城市接軌、最終實現城鄉體化的過程。過去30年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為我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但現在單純依賴人口、資源紅利的發展模式亟需改變,新型城鎮化是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城鄉互促共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個性鮮明的城鎮化,要更加重視城鎮化質量,強調適度和健康的城鎮化發展速度。其主要特征有:農村居民市民化、發展模式集約化、產業支撐高效化、城鄉發展體化、發展環境生態化、地域文化品牌化等。
(二)農村產業化。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農業產業化在全國蓬勃開展,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當地的優勢資源為依托,以優勢農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為龍頭,以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為基礎,對農業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產加銷、貿工農體化經營,所形成的種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
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以下特征。
是市場化,其經營必須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二是區域化,在定區域范圍內相對集中連片,形成較穩定的區域化生產基地;三是專業化,即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專業化;四是規模化,這樣才能增強輻射力、帶動力和競爭力,提高規模效益,同時有利于提高科技含量;五是體化,即產加銷條龍、貿工農
體化經營,進行生產經營的企業化管理。這些說明,農業產業化的內涵非常豐富。
二、農業產業化推動城鎮化發展的機制分析
城鎮化的動力機制是指推動城市化發生與發展所必須的動力的產生機理,以及維持和改善這種作用機理的各種經濟關系、組織制度等構成的系統的綜合。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城鎮化的直接導因和動力,也是城鎮化的重要內涵。
方面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為農村小城鎮生產和生活提供原料、資金、市場和食物,同時生產率的提高使剩余勞動力向小城鎮轉移,這就加大了對生活用品和事務的需求,從而促進小城鎮的繁榮與發展。另方面,農業產業化的高度發展要求離農人口和非農產業相對集中,產生顯著的空間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這正是農業產業化引起農村小城鎮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導因。
農業產業化是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有機結合,農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方式,將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與購銷、加工企業粘合在一條主鏈上,形成個涵蓋農業產供銷全過程,包容農戶、基地、龍頭企業全方位的有機結合的統。
三、安平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安平縣城鎮化水平居全省中游,其中對安平縣城鎮化發展起主要作用的是絲網產業,農業產業化推進城鎮化作用較低,近年來,雖然安平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變樣這一中心,通過培育龍頭企業、發展農業項目、建設農業園區,扎實推進農業產業化工作,且被河北省定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示范縣”。但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主要問題有:
1.農業產業化經營存在布局散,規模小,檔次低,品種多、亂、雜,無名牌產品。2.龍頭企業的牽引力嚴重不足,沒有把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起來,沒有形成農工貿體化、產加銷條龍的發展格局,致使農戶盲目生產,導致產品積壓。3.人才匱乏,農民素質不高。農業產業化涉及千家萬戶,農民素質參差不齊,思想觀念不統。因此,粗放性經營導致廣種薄收、環境破壞嚴重、農產品的單產和品質不高、訂單農業無法實施等問題較為普遍,直接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影響了農民的增收。4.農產品市場開拓、信息服務措施不力。沒有建立穩定、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經營產業的風險往往由農戶承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不完善,缺乏保障農戶利益的保障機制。
四、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村城鎮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做大做強龍頭企業。要進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幫助企業不斷擴大規模,提升實力,實現轉型升級,努力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大龍頭、大企業,爭取更多的龍頭企業進入省級乃至國家級行列。深入探索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企業與農戶真正結成利益共同體,共抗市場風險、共同發展富裕,帶動更多農民就業增收。(二)深化農村改革。要主動適應新常態,進一步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率。(三)推進產業融合。要圍繞優勢主導產業,促進產業發展向上、下游合理延伸,發展深度加工、餐飲服務、觀光旅游等產業,努力構建堅固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四)積極推進“三區”聯建。統籌規劃好、建設好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和農村新型社區,充分發揮企業實力雄厚的優勢,探索以“村企共建”模式推進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實現經濟與社會雙受益、企業與農民利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