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熱炒為“北京豪宅元年”的2015年逐漸接近尾聲,在北京各大論壇和公開場合,很多業內人士都驚訝地發現,現在很少聽到開發商或者業內專家提及剛需盤,擺在購房者面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剛需盤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微弱的市場。
北京商品房住宅市場已經進入高端化, 從近期入市項目特征來看,北京地區高端項目和商住產品比重較大。這是一個趨勢,與香港類似,目前北京在售商品房中低端占比逐漸變少,究其原因有很多層面。
自住房供應擠占效應,開發商競爭日趨激烈,拿地價格越來越高,導致房企只能將大部分新增土地規劃建設成高端產品,以獲得市場溢價。無論是近期的孫河、東壩地塊,還是之前的大興、豐臺區域地塊,樓面價5萬元+已成為常態。這意味著上述地塊所建樓盤,單價基本上都要賣10萬元以上。

北京究竟還有多少剛需盤?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因為前幾年為我們所關注的區域,仍然還有放量。從區域上看,在通州遭遇限購之后,房山和大興作為中端剛需項目集中地帶,成為成交主力,這兩個區域價格相對較低,可以成為購房者重點關注區域。
此外,在密云、平谷這樣的遠郊區縣,也存在較多剛需項目。不過,如今環京區域已經逐漸成為剛需購房者關注的主力戰場,隨著京津冀交通軌道的推進,這些區域部分項目到北京城區所花費時間,未必會比京郊遠。
除了尋找剛需商品房之外,購房者還有幾個途徑可供參考。比如商住房,可以暫時作為剛需購房者的過渡,再如自住房,這將是未來北京市場解決剛需購房的主要途徑。
對于“剛需”這一詞匯,未來界定也會更加困難。在北京樓盤價格高企背景之下,改善性剛需也應該被視為剛需,這意味著一部分高端商品房以及二手房,未來也可以視作北京“剛需盤”,盡管總價已經遠遠超過一兩百萬元了。
在這種背景下,一些改善性剛需購房者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區域,比如京西南區域,尤其是豐臺,目前還處于北京樓市價值洼地。不過,所謂價值洼地,只是相對而言,從長遠來看這些洼地都會被填平,如今豐臺涌現的高端項目已經越來越多。
所有事實疊加起來,似乎還是在告訴我們那句千年不變的老話 ——“買房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