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肅省教育廳公布甘肅今年將代課教師招考年齡限制放寬至60歲,有400多名代課教師通過考試轉為正式教師,其中年齡最大的54歲。這一舉措不僅滿足了幾百名代課教師數十年的期待,也為解決甘肅教師緊缺問題打開了一扇切合實際的大門。
在全國不可能制定統一招聘代課教師新政策的時候,甘肅這一政策值得嘉許的地方就在于它沒有左顧右盼,而是依據甘肅的實際,及時地做了他們該做且能做的事。
各地的省情、民情差別較大,不存在適合全國所有地區的標準答案,也不存在一個文件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政策。在這種情況下,越多的人等待就會有越多的問題積累,而長期積累就成為大問題,就會貽誤時機,積重難返。從小處看,這損害了個人和局部的基本權利,從大處看,則損害了國家整體的發展機遇。
所以,有必要系統思考,將解決教育問題的決策權下放給一定范圍的教育當事人,縮短問題與決策之間的距離,形成迅速及時的反饋和決策機制,降低問題解決的成本,避免信息失真,有效促進問題的解決,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出現當前的困境,既有體制的原因,也有觀念的原因。在體制上需要解決權責分明的問題,要把解決眾多問題的決策權下放。要把更多的決策權交給當事人,由當事人協商達成共識后解決,并對因未能有效決策造成問題擴大的當事人進行問責。
廣義地說,每個與教育相關的人都是教育當事人,事實上不少家長、學生、教師面對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已經疲倦,有些人只好無奈選擇用腳投票。面對眾多的教育問題,“等靠要”不是解決之道。對于那些理所當然、力所能及應該解決的問題,就應該拿出點“義不容辭”的精神來,一刻也不能等。政府主管部門要真正把事情擔起來,敢于“闖改創”,為各地的教育事業辦好一件一件實事。當然,這道理,又豈是只適用于教育領域?(儲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