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彩紅
【關鍵詞】 圖書館;新農村建設;功能;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 G25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021—01
一、縣級圖書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功能
1. 能夠有效彌補學校教育的缺陷。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系統地接受學校教育顯然是不現實的,圖書館這座“沒有圍墻的學校”,具有全民性、終身性、靈活性的教育職能,對于個體潛能的發揮和全面發展,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著學校、家庭以及其他類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2. 具有提升農村文化水平的功能。文化在凝聚、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功能方面具有獨特作用,是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建設新農村,需要農村基層政權組織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展、改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適合于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持久的影響。
3. 具有重塑文明鄉風的功能。文化活動具有娛樂身心、移風易俗、溝通人際關系、提高文明素養、傳遞正能量的特殊功能,精神生活的豐富,能夠粘合心理裂痕,增進農村的和諧和安寧,為農民奮發圖強提供精神動力。縣級圖書館通過為農民提供優秀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持之以恒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以引導農民崇尚科學,塑造積極、和諧、文明的鄉風民風。
4. 提高農民參與民主管理的水平。通過縣級圖書館各種文化教育活動,對農民進行政策宣傳和法制教育,及時傳遞致富信息和正能量,農民視野開闊了,觀念開放了,能更好地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權,在參與民主管理過程中更加理性,發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治作用,緩解農村社會矛盾,減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5. 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生活富裕,不僅是指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溫飽問題的解決,而且是使生活富裕的同時,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同步提高。縣級圖書館能夠通過開展優質高效的文化服務,使文化產品、文化消費品惠及廣大農民,使農民真正體會到生活的幸福感。
二、縣級圖書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發展方向
1. 依托文獻資源優勢,積極為農村提供致富信息。一是服務農民。館員可收集、整理、開發有關科技新技術、致富信息等資料,編輯專刊、制作光盤等多種載體的信息,為農民解決一些種植、養殖方面的實際問題。二是服務黨政機關。要及時了解各級黨政領導的信息需求,充分利用報紙、雜志等數據庫,做好信息的篩選、分析、綜合工作,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依據,推動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三是服務科技人員和鄉鎮企業。要為科技人員提供信息檢索、信息分析等跟蹤服務,推動農業科學研究、新產品開發和生產經營,積極主動地與企業聯姻,為企業提供高效、實用的情報信息服務。
2. 依托職能優勢,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縣級城市中的欠發達地區多,縣級圖書館要突出轉變農民思想觀念這個重點,因地制宜地實施文化扶貧,引導農民樹立自主自強、崇尚科學、知法守法意識。在幫助農村加快經濟建設和脫貧致富的同時,可通過組織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活動,引導農民講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營造農村濃厚的學習環境和求知氛圍,豐富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綜合文化素質。
3. 依托服務網絡優勢,增強圖書館輻射作用。縣級圖書館應依托分布全縣的農家書屋,對縣級館內的設備、人員、活動和經費作統一調整,將信息服務延伸到鄉村的各個角落,根據農村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以及不同層次的讀者需求,有針對性地為鎮、村農家書屋選配圖書,采取流動圖書站或流動圖書箱的方式,定期輸送給鎮、村農家書屋,使圖書在農村有效地運轉起來,提高圖書利用率。要積極推進網絡化、數字化,整合鎮、村農家書屋,建立縣、鄉、村三級圖書網絡,實現與國家農業文獻信息體系互連互通、資源共享,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最新、最實用的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
4. 依托教育培訓優勢,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按照培育新型農民的要求,縣級圖書館要突出抓好對農民的教育培訓。要優化讀書環境,合理調整配置書報知識結構,提高服務質量,將農民讀者吸引到圖書館來,積極開展館內借閱活動。要加強對鎮、村農家書屋的業務輔導,方便當地農民就近獲取所需知識和技術。與勞動、科技、農業等部門密切配合,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本著實際、實用、實效原則,理論培訓以錄像傳播為主,專業內容以面授輔導、現場實習為主,實用新技術采用專題講座為主,致力于提高農民的技術素養,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5. 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優勢,積極傳播先進文化信息。縣級圖書館應積極協調并制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施方案,抓好設備的配套、資金的籌措、分布點的設置、設備和資源的購置及技術人員培訓工作的落實,利用活動、板報、宣傳單等形式加大宣傳,使共享工程家喻戶曉,讓廣大農民參與到共享文化成果的行列中來,形成縣、鄉、村三級網絡服務體系,扎實開展共享工程活動,讓信息資源真正發揮作用。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