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清
【關鍵詞】 數學教學;課堂提問;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69—01
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師生互動的關鍵,是聯系教師和學生的重要紐帶。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也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但在實際教學中,總有種種原因,導致課堂提問低效,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談些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 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注重提問數量,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些教師對新課改內涵的理解有偏差,誤認為提問數量是衡量課堂互動的唯一標準。于是,他們過于重視提問數量,提問的目標不夠明確,導致學生被題海淹沒,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這樣教學,學生被問題牽著鼻子走,主動性被忽視,他們很容易產生厭倦、疲憊感。
2.提問過于頻繁,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由于教師過于注重課堂提問的數量,所以提出一個問題后,他們不可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一般都是一提出問題,沒過幾秒,就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長此以往,學生產生了惰性,逐漸養成“等”教師講授的習慣,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3.提問對象過于單一。一般情況下,教師普遍偏向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比較重視這些學生,也喜歡提問這些學生。這樣教學,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大多數學生就成了“看客”。
二、 提高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1. 教師要提高認識。首先教師要認識到課堂提問只是教學手段,不是教學目的。其次還要知道只有合理利用課堂提問這一教學手段,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 提問要求精。首先,要嚴格控制提問的數量,要避免提出一些低級、重復、漫無邊際的問題。授課并不在于多發問,而是在于如何善問和巧問。教師切不可為了提問而提問。提問過多則是泛濫,學生會應接不暇,反而影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但也不可一味地控制其數量,使得提問的數量過少。因為提問過少也會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感,學習效果也會不盡如人意。
3. 提問要有趣。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推動他們去鉆研教學內容。筆者認為, 教師要抓住題目的變通處、知識的疑難點和興趣點進行設問,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靈活性。例如, 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筆者是這樣設計提問的, “圓的面積能用單位面積直接去量嗎?我們可以用學過的轉換方法把圓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圖形嗎?”問題一提出,學生立刻陷入困惑中,激發了他們學習新知識的興趣,為后續的學習打好了心理基礎。
4. 提問要兼顧“學困生”。教師要對不同的提問對象提出不同的問題,如,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多提一些簡單、容易回答的問題,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增強其學習動力;對思維較活躍的學生,可以多提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以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
5.提問的同時要注重學生的反應。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學習并理解所學到的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反應,看他們是否真正理解了相關知識。許多時候教師在提問后都會無視學生的反應,自行進行講解,怕會碰到無人回答問題的尷尬場面。這種自問自答的形式,讓提問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也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的麻木性和對教師解決問題的依賴性。所以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反應。比如,在“雙曲線”的概念教學中,對課堂例題可以進行多角度、多層次提問,循序漸進,讓學生真正理解什么是雙曲線。
總之,課堂提問的方式、方法很多,有待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探討、運用。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數學王國里遨游。因此,教師要做有心人,問題要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極大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