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坤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課;公民教育;問題;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071—01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公民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 公民教育環境的整體缺失。國家層面雖然早已認識到公民教育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可是在基礎教育的現實狀況中,卻依舊將文化課成績和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學生、教師的主要指標。提倡了多年的素質教育,在應試教育的現實利益面前只是一副“空架子”。
2. 我國的公民教育尚不成熟。目前,國內的公民教育還停留在初期的探索階段,而且學校對于公民教育的重視程度略顯不足。同時受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學校考慮到教學要求、學生安全、學校組織、基礎設施等因素,許多公民教育中最普通的活動,例如外出參觀、社會公益、團體實踐等活動無法實現。
3. 深受教育功利化的深刻影響。公民教育未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首要原因是公民教育的目標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出現了偏離。首先是教育目的功利化的深刻影響:家長和學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上“好的小學”、“好的中學”才能過“好的生活”,在以上“好的”標準下實質上只是謀求好的“收入”。在如此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目的或多或少存在了偏離。
4. 公民教育教學方式死板單一。除了在公民教育的目標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外,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公民教育的方式較為死板和單一,最直接的問題是課本內容出不了課堂。教師把相關的公民知識教給學生,卻無法對學生在公民實踐中的行為進行觀察和評價,這使得公民教育在最終環節上有所缺失。
5. 思想品德課程不被重視。在中考“指揮棒”的指揮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學科的考試成績成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而升學率則是學校和教師考核的主要標準。不能為升學考試做貢獻的科目在基礎教育中不可能得到重視,只能為“主課”讓路,學校和教師也不會真心重視。
6. 思想品德課程的考察機制薄弱。初中現有思想品德課程的考察機制在評價內容的設置上過于寬泛,評價標準的科學性還需商榷,評價主體對評價系統的態度并不認真和客觀,具體表現在互評“報喜不報憂”、相互抄襲、敷衍了事等。目前的評價體系雖然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都有,卻都是階段性評價,沒有將各階段的評價相銜接,是一種斷層評價。
二、 提升思想品德課中公民教育教學效果的對策
1. 加強對思想品德課及公民教育內容的重視。學校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智育上,忽視了公民教育或僅將公民教育停留在口號上、形式上。因此,學校應該對思想品德課及公民教育內容重視起來。
2. 整合、完善思想品德課程中公民教育的內容。李治德教授曾說,將公民教育的理想化為實施藍圖的決定性步驟是設置教育內容。面對現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整合思想品德課程中公民教育的內容是為了使其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寬泛的教學教育目標更加明顯,教學中地位更加突出,公民教育的效果也更加顯著。
3. 豐富思想品德課中公民教育的手段。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的公民教育手段、方式的多樣化,能使公民教育的知識、態度、能力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書本理論上。增加學生公民體驗,使公民由概念、知識變為公民身份的認同和公民能力,這才是思想品德課程中公民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4. 變革初中思想品德課的考察機制。建立初級中學公民教育評估體系,科學、準確、完善的公民教育評價體系應該體現在評價的全過程中。評價第一階段,就是在對評價主體做出預判的基礎上對不同的個體具體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因人而異的公民教育實施方案,并對評價中個別公民態度出現明顯偏差、公民能力較為薄弱的個體提出特別關注的要求。評價第二階段,就是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初中生個體的心理狀態的變化,公民行為能力的發展,理解并尊重學生的意見。正面的評價可以讓學生對下一步的學習中保持信心,激發學習熱情;對于指出問題或批評的評價,可以讓學生自己和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出現的問題上保持關注并能使得以糾正。評價第三階段,改變傳統評價中主觀評價為主的現狀,將指導意見進行規范和量化,對不同的評價結果形成標準化的科學指導意見。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