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芬
【關鍵詞】 語文教學;自主探究;實踐活動;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73—01
陶行知說過:“兒童的思維在手上,要解放學生的嘴巴、眼睛、耳朵,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引導學生在做一做、畫一畫、猜一猜、找一找中學習語文,能夠提升語文能力。”因此,要真正轉變語文的學習方式,就要讓學生在教師的牽動下做語文學習的“分解動作”,走向獨立完成語文實踐行為的“連續動作”,使語文學習由單一型、習題化,轉為綜合性、實用化。以下,筆者結合自己近年來積極參與新課程實施以來的所得,就增強語文教學活動略述如下。
一、在自主探究活動中學習語文
新課改實施以來,“預習+展示+反饋”的自主式、開放性課堂模式備受教師青睞。課堂上,教師普遍改變了以往牽著學生亦步亦趨的授課形式,采用小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了平臺。并且,教師普遍重視在課前指導學生自學,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圈點批畫,作好學習批注,梳理出學習中的困惑與疑問。如,在教學《你,浪花的一滴水》時,課前筆者指導學生預習,讓學生查閱有關雷鋒的資料,了解雷鋒。有的學生上網查閱資料,了解了雷鋒的個人簡介、成長經歷;有的學生從課外書上閱讀到雷鋒的故事和雷鋒日記。課始,筆者讓學生據題質疑:你是誰?為什么說你是浪花里的一滴水?引入雷鋒后,在認識雷鋒時讓學生交流預習資料,大家互相補充,最后筆者做簡單的小結。相信學生、注重探究學習,使距離學生生活很遠的雷鋒形象漸漸清晰化,一個個性鮮明的雷鋒形象站在了學生面前。展示課上,學生開展小組競賽,選出代表上臺展示,臺下學生進行補充,并對這一環節提出自己的疑問,互相釋疑。同一個知識點,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觀點,課堂上聽到了不同的聲音,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火花在這里碰撞著、閃耀著,匯聚成課堂的活力。
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所以,在學校里面要讓學生從書寫去學書寫,從談話去學談話,從唱歌去學唱歌,從推理去學推理。要增強語文教學活力,就要創設實踐活動情境,引導學生深入實踐,自己收集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七冊《地名》一文時,學習了課本上關于地名的知識后,筆者讓學生開展了“愛我敦煌——了解家鄉地名”的社會調查活動。學生興趣很高,有的學生請教家長、鄰居,了解敦煌地名的來歷及敦煌地名的典故,有的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實地調查、采訪。學生通過調查、采訪、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了大量與敦煌地名有關的知識,完成了關于家鄉地名的調查報告。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了解了家鄉地名的由來,而且感受到了家鄉——敦煌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真正受到了一次生動形象的鄉情教育。可見,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讓學生貫穿于課內課外,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提高語文素養。
三、在創新校本課程中學習語文
目前,各個學校都不同程度地自主研發并安排實施了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拓寬了語文學習渠道,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大有裨益。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學校依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建設要求,有效整合國家和地方課程以外的豐厚教育資源,開發了校本課程,開設了以弘揚敦煌文化,實施素質教育為主的21個學生探究社團。如,閱讀與寫作社團、講故事社團、朗讀社團、趣味數學社團、科學小實驗社團等,突出實踐育人、全面培養新人的要求。學校規定在每周星期五下午活動,在閱讀與寫作社團中,學生大量搜集和閱讀介紹敦煌及宣傳敦煌的歷史知識、名勝景觀的相關知識,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敦煌,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愛我敦煌,建設家鄉”的情感。在講故事社團中,學生自覺搜集敦煌故事,包括《月牙泉的故事》《梧桐林的故事》《九色鹿的故事》《敦煌女兒—樊錦詩的故事》《隴人驕子—何永梅的故事》等,在講述敦煌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中,學生獲得了許多鄉情知識,在敦煌故事講述中,人人都是宣傳敦煌的小使者。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突出綜合性,強調實踐性的同時,還要體現語文的學科特點。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活動中的“文化蘊育點”,在生活中營造文化氣息,通過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祖國的、世界的、歷史的、現代的多元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活力。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