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梅
【關鍵詞】 文言文;閱讀;交流;感悟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9—0088—01
一、 誦讀試譯
誦讀。所謂誦讀,就是有表情地以記誦為目標的朗讀。誦讀是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的重要環節,它能夠使學生克服語言障礙,消除時代隔膜,領會其思想感情,加強對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風格是豐富多彩的,有的豪邁奔放,有的靜穆閑適,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們都是作者心靈的產物和情感的結晶。因此,誦讀的過程也是讓學生能讀出文章的語氣、語調和節奏,表達出文章和作品內在的情感的過程。在誦讀時,我們常常按照以下幾個步驟去做:
(一)教師范讀。教師范讀可以幫學生正音正字,同時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動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學生誦讀。學生通過齊讀或個別朗讀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誦讀。教師針對學生在閱讀中出現的語音、重音、停頓、節奏等方面的問題給以糾正。例如在韓愈的《師說》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學生在朗讀時總容易想當然地讀成“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這兩句停頓不同,表現為對詞義的理解不同,斷句出現偏差,所表現的語句理解就會大相徑庭。
(三)試譯。試譯就是在學生對文章進行誦讀的基礎上,利用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對文章進行翻譯的過程。學生在試譯時,教師首先明示應遵循的原則,即“忠實原文,不違原意;弄清語序,辨析詞義;前后聯系,理清難句;固有名詞,不必翻譯”。其次,教師可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目標,對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學生,鼓勵他們在“信、達”的基礎上,認真地斟酌詞語,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再次,讓學生自譯,對于一些難句,可由學生互譯,教師予以點拔。
二、 討論交流
首先,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要營造一種“茶館”式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思維高度活躍,鼓勵學生“質疑”。其次,針對重難點問題,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強求一致。教師再適時拋出一些“挑戰”性的問題,使學生思維向更深更廣的領域邁進。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思考結果進行總結評價。
三、 鑒賞感悟
(一)美讀入境,感受文旨文情。美讀是使學生感受文旨文情,進入角色內心,激起情感流動的重要鑒賞手段。學生在對文章進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次進行美讀,并且認真咀嚼,品出文章的“真味”,獲取更豐富的形象美感。這時的美讀還可以幫助學生吸收、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從而提高語言能力。如在學習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學生再次進行美讀,驅遣想象,去描繪,去補充作品的生活畫像,頭腦中就會呈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高天上的悠悠白云;山谷中叮咚跳躍的清泉;夕陽中倦飛的歸鳥;盛滿快樂的酒杯;傲然挺立的青松,以及那金黃的菊花和碧綠的青草;再加上田間耕作的農人。從這幅洋溢著和平、寧靜氣息的圖畫中,不但能窺出作者的心跡,他逃離官場的決絕,回歸自然的歡樂,同時也能體會出潛伏在他內心深處的那一縷無奈和惆悵,從而完整地把握《歸去來兮辭》“三分喜悅,七分感傷”的感情基調。
(二)含英咀華,體會文意文境。要求學生從語言運用的角度,研習一些重點段落,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品語言的情感、意蘊和韻味。教師應及時指導、點拔和總結。
(三)撰寫感想,交流感情體會。即學生學了一篇文言文后,將自己的感悟形諸筆端,寫成讀后感,并在課堂上和同學進行交流。在交流時,其它學生對其精神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的偏頗,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運用語言去重新塑造和描繪文學形象,增強了他們駕馭語言的能力,而且在這種思想與思想的碰撞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也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擴展閱讀
擴展閱讀是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以課文為中心,根據不同的學習重點,精心選擇一些與文章立意、寫作背景、語言風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構設一種輻射性的網狀閱讀系統,讓學生在思維中進行比較、剪輯、組合的學習過程。學習文言文時,如果僅就文論文,學生很難擺脫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之感。有了這些文章做參照系,學生就容易與作者建立心理溝通,從而進入立體的藝術境界,審美活動也能最終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將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比較和系統的整理,這樣,天長日久,學生便會在頭腦中形成整體概念,信息網絡,便于記憶,便于提取,也便于創造。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