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主義課程產生于人類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這個時代背景,它直面當代社會中的諸多問題,研究的目的在于創造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新文化。而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佐藤學教授推行的“學習共同體”,一個從內部開始展開的學校改革,跟生態主義課程有許多共鳴之處,也希望兩者的結合能對中國的課程改革有所啟示。
關鍵詞:生態主義 課程 改革
不同時代有著其特定的時代精神、需要及要求,而這些需要和要求會在一個課程范式上得到最好的體現。只有把握好時代的精神,并通過課程將其表達出來,才能為這個時代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所以說到生態主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雖有著漫長的歷史,但它的真正誕生是在20世紀70年代,是由生態思想與后現代主義、生態哲學等共同融合發展而來。嚴重的生態危機、生存危機使得生態學和課程理論進行了結合,為尋求新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生態思路。
一、生態主義課程觀的特點
(一)體系的和諧性
生態主義世界觀認為世界是一個聯系的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社會都應該統一和諧的發展,現實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著的,任何單位和個體都是由關系構成的。正如教育,它不是學校、教師一個人的事,它需要學生、家長、教師、學校、相關部門、社區及公眾共同合作來完成。“學校是人們共同學習成長的地方”,是師生共同學習、交流的場所。在學習時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學校教師間建立起一種互教互學的“合作性同事”關系;在學校和社區聯系之間推進由監護人參與授課的“參與學習”實踐。
(二)價值觀的認同性
生態主義價值觀非常反對技術理性的工具性價值觀,這種觀點認為只有人有利用價值時才有其存在的價值。就好像學生只有學習能力強他才有價值一樣,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其存在價值,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教師不應該追求學生的成績或是關注教科書的內容,教育的責任應在于真正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豐富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經驗。
(三)過程的開放性
生態主義課程強調開放性,即系統內外部的交流,生態主義課程的發展性特點旨在促進學生的一般性發展,促進學生多元智力、動作技能和情感意志的培養,強調教育目標是為個人發展和適應未來環境及社會做準備。
學生間要形成一個自然的、真誠的協作團體,教師與教師間也必須有這樣的“整體性”,教師間建立起一種“同僚性”“合作性”關系,把教師當作專家,使其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每位教師都要開放自己的課堂,上公開課,進行研討會。
二、生態主義課程觀的借鑒和思考
我國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強調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去評價學生,追求建設一個以合作自主探究的課堂,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以及生態主義課程觀里的許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去借鑒和思考。
(一)首先要追求師生之間真正的“溝通”,強調尊重人關注人的成長,發展及自我實現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追求人天性的解放,強調尊重人關注人的成長與發展及自我實現。要讓學生自覺從一個被動學習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發現者,教師的“教”只是外部因素,還需要學生的“學”。學生只有通過討論、辯論、對話、質疑等方式進行學習,與他人產生交流,才能取其精華,才能創造新的想法,甚至最后將其表達演示出來,為世界文化寶庫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要實現課堂教學的“貫連”,學會比較,尊重差異
“貫連”也指一種整體性的發展。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追求一種連貫性、整體性發展的理念,追求一種從一而終的教育。高效課堂的實現也需要站在這樣的高度,以宏觀長遠的角度來考慮學生的成長,不應局限在學生目前的情況。課堂要學會針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但最后都得讓學生達到“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三)利用社區追求開放性
開放性課堂也為學生實踐提供一個非常自由廣闊的平臺,讓知識可以學以致用,學生也能通過實踐加強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關注現實需要,提高了積極性、參與度,對自我發展促進作用極大。
三、結論
(一)確定階段性目標,做好課程教學內容的重新設計
教師將活動教學、協同學習及反思思考納入課程,確定每個階段的學習目標,從頭開始就是希望學生互相學習,教師共同成長,家長相信教師、學校能幫助學生,教師要按照每個學生都不同的個別差異調整自己的教學,保障每個學生的學習權益,提升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二)構建教師協作關系,重塑學習小組,實現“協同學習”
教師通過公開教學,進行相互切磋的教案交流來相互學習,以“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尊重教材所隱含的內在學習發展性;尊重每一個教師自身所秉持的哲學” 為原理,構建協作關系,實現教學的創造。以三到五人為小組,互相討論、交流,獲得多元的思考、刺激,而加深或拓展自己的視野。透過聆聽他人的意見,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思考方式,通過內化作用,達成實現“協同學習”。
(三)充分利用環境因素,實現教學課堂的開放性創新
教育是個立體的空間,外界環境與課堂有著千絲萬縷之聯系。教育應該是教師、家長、社會共同負起教育責任。所以“公共課堂”由教室開放家長參與學習參觀,互相形成支持網絡,家長可以學做教師助手,跟教師一起設計課程等,以實現課堂上相互學習,樹立了每一學生的尊嚴,達成持續學習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佐藤學.學習的革命[M].臺北:天下雜志股份有限公司,2012.
[2]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
[3]余文森.論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觀[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6(6).
[4]陶玉婷.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理論對中國課程改革的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1).
[5]王銘波.追求本真的語文課堂[J].小學語文教學·人物,2013(10).
[6]平先來.真語文—從做本真語文教師開始[J].語文建設,2013(7).
作者簡介:
葉競(1991— ),女,研究生,福建龍海人,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