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家
【關鍵詞】 想象能力;活動;圖畫;省略號;表演;詞組;語境;續寫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101—01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形象的過程,想象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行,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由此可見,想象在實踐領域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中點燃學生想象的火花,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借實踐活動,培養想象能力
陶行知先生認為:“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去。”想象來源于生活,離開了現實生活,想象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作為教師,要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廣泛接觸各種事物,仔細地、全面地、準確地觀察比較、分析綜合,使學生積累豐富和準確的表象,保證想象活動順利進行。如,學習了《春天的腳步》這一單元后,筆者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春天的文章。為了寫好這篇文章,筆者先引導學生“憶春天”,把頭腦中關于春天特點的表象提取出來,然后在初春時帶學生去“找春天”,如此一來,效果顯著。
二、借直觀圖畫,發揮學生想象
對于小學生來講,直觀的圖畫更能刺激大腦神經的興奮度。學生的想象浩瀚無邊,用圖畫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如,當學生看到“~~~”這個圖案時,有的學生把它想象成波浪,有的學生認為是齒輪印,還有的學生則認為是媽媽的卷發和愛吃的方便面。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圖案,也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想出五花八門的答案,令人應接不暇,可見學生都會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想象觀察世界。
三、借課文省略號,啟發學生想象
小學課本中有許多文章包含著省略號,它們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目的是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發揮讀者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如,《凡卡》一文中有十一處省略號,其中蘊藏著小凡卡經歷的許多苦難。在積極的討論聲中,學生既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凡卡的不幸,又在發揮想象中使自己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四、借角色表演,拓寬想象領域
學生最強烈的欲望就是表現自己,他們都喜歡幻想,喜歡把故事的主人公“自我”化。抓住這個特點,我們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把文章中的故事情節“搬到”舞臺上來。如,在教學《丑小鴨》這篇課文時,筆者先根據故事內容做好需要的頭飾,然后讓學生分角色表演。通過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嘲笑別人是不禮貌的行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只有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完美。通過表演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想象領域。
五、借跨越式詞組粘連,豐富學生想象
詞是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我們學習語言的根基也就在于詞的靈活組織。教師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就可以從這一基本點突破。最初,教師可把幾個相關的詞連在一起,讓學生串連在一起試著編一段話。之后,通過訓練可增大難度,把一些跨越性很強的詞放在一起,再讓學生想象。如,月兒、喇叭、笑容,這三個詞本無直接聯系,但可馳騁想象把它們串聯在一起。
六、借課文語境,挖掘學生想象
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的文章都是一些名家的作品,他們濃厚的文學功底,使得許多作品內容給人留下無限遐想。如,人教版六年級教材《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的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天呢?抓住這一關鍵,順勢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及世態炎涼,產生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強烈同情。
七、借課文續寫,延伸學生想象
一篇好的文章,讀后總使人遐想萬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用這個句子好在哪里?”“這個故事留給我們怎樣的做人的道理?”正所謂出于作者的手,縈繞于讀者的心。有些文章蘊意深長,令人回味無窮,似乎故事還未結束,這就要求學生去“借文續寫”,從而達到“以文育人”的目的。
另外,音樂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一段美好的音樂往往使人心曠神怡;反之,一段悲慘的音樂可使人黯然失色。這樣的內在體會,都是受想象制約的。由此可見,學生的想象力豐富無比,教師應在教學中將其貫穿始終,利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使學生敢于實踐,去追求美好的向往。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