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方工
執政案例教育值得期待
文_方工

2012年5月開始,河南周口市開始了為期數月、備受爭議的“平墳復耕”工作。
現實生活中,時常會有一些令公眾反感的公務活動成為新聞事件,引發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而我們分析這些活動的發起者的動機時,發現其中的確不乏動機惡劣者,但也有一些并非是出于壞心,而是因不懂道理、沒有全面考量或是缺乏必要專業理論知識而做出了糊涂事。
例如,強行推行“平墳復耕”運動的官員,只看到這個舉措擴大耕地、移風易俗的好處,卻沒有認識到傲慢的公權力實際上已經侵犯到了合法的私權;還有不止一地方政府部門,從本地經濟增長需要出發,以行政處罰措施施壓,要挾某些政府工作人員動員親屬必須服從拆遷、購房要求等事例。沒有證據說明,這些事例中的地方執政者是單純為謀取個人私利或是故意侵犯私權而濫用權力。
可以說,現實中確實有一些官員的理論素養還需要加強,他們對很多政治和社會問題,例如公共權力與私人權利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本地利益與大局的關系、經濟增長與以人為本的關系等,應該如何理解和處理,還沒有真正掌握。
對因為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產生錯誤行動,造成不良社會效果者,事后教育、糾正,非常必要;但僅是就事論事地批評、問責,屬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效果有限。同時,國家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發展不平衡,且各種數據信息數量巨大,某地發生的事件,即使在當地曾引起社會轟動,但在其他地方仍可能不為人知或不被重視。例如,對強制“平墳復耕”運動,輿論多有反對之聲,網絡更是一片嘩然,但是并沒能使當地執政者認識到錯誤,只是上級相關部門出面叫停,當地才感到問題嚴重。
認為各地執政者都具備很高的素質,能全面掌握治國理政的技能,以及把任何執政錯誤或失誤都看作是為了謀取私利而故意濫權,都不符合客觀事實。社會現象五花八門,公共問題錯綜復雜,思想觀念不一,任何一位官員都不可能全知全能無所不通,也會有處理不好的問題。所以,要提升公共服務的能力和質量,就必須通過教育學習,對道理變不知為知之,不斷樹立正確價值觀。價值觀總是通過具體實踐產生影響,每個人有意無意之中都會受實事影響被教育。
為了提高教育功效,可以借鑒司法活動中的案例指導、學校教學中的案例分析以及醫療中的病例會診等做法,實行執政案例教育。即針對執政活動中的典型行為,特別是成為社會關注熱點的事件,分門別類給予收集、提煉、分析,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度釋案說理,分析其中的理念、依據、效果、經驗、教訓,給出明確評價,并闡述核心價值觀及其道理。
在教育中摒棄脫離實際的形式化、概念化說教,通過有組織有意識的活動,且結合事實闡釋正確價值觀,普及理論常識的工作,對增強辨別錯誤觀念的能力,以科學理論和道理指導實踐,少犯或不犯錯誤,更避免重復犯同類錯誤,為全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十分必要。
將這種執政案例向各地及各級政府機關通報,有助于各地學習和理解科學理論和常識,互相借鑒經驗,汲取教訓;而將納入政務公開的內容告知社會,有利于社會公眾逐漸對共性問題達成共識。這樣執政案例就可以避免被淹沒在層出不窮的熱點事件中,被忽視或被淡忘,而使經驗教訓轉化為教育資源,成為對地方或全國民眾持久發揮指導作用的生動教材。
當局者迷,利害相關往往會影響主觀判斷。為避免出現片面取舍、避重就輕、效率低下、說理不清的弊端,形成執政案例的任務,不宜交由當事的黨政機關完成。屬于黨的事務,應著眼于上級機關政策理論水平高,對下級有監督職責的特點;屬于政府的事務,應發揮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政府的法定監督作用,以此原則確定釋案說理任務的承擔者。
固然,教育不是萬能的,對沒有執政為民意愿的人開展執政案例教育,有如對牛彈琴。然而,一意孤行濫用權力,人民不答應,上級也不會同意,這樣做遲早會敗于監督和制度失察而自食惡果的事實,也會倒逼他們重視接受教育。
放眼長遠,具有多重好處的執政案例教育值得期待!
(作者系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原副檢察長,全國優秀檢察官、第四屆“中國十大杰出檢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