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英鋒
最應消除的是臨時執法心態
文_李英鋒
據《燕趙都市報》報道,河北省政府常務會議日前審議通過了省法制辦關于《對全省各級各類行政執法人員進行全面清理情況報告》,報告指出,河北省法制辦從2014年6月1日開始對全省持行政執法證件人員共317742名進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取消81720人執法資格。其中,對合同工、臨時工、工勤人員等不符合條件和不在崗持證人員一律取消行政執法資格,收回已持有的行政執法證件。
其實,和河北省一樣,近年來不少地方都采取措施對臨時工執法現象進行了清理規范,并取消了臨時工的執法資格,無疑,這一做法讓人欣慰。
依據行政處罰法確立的行政執法原則,行政執法的主體必須是行政機關的公務員等正式執法人員,臨時工本就不該擁有執法權。但在現實行政管理中,不少行政機關的臨時工卻往往以“輔助”“協管”“助手”等身份,協助行政執法人員從事執法工作,有些臨時工甚至還獲得了相關執法資格,獨立從事執法工作。臨時工在執法的第一線干了很多“正式工”應該干的活,也承擔了很多“正式工”應該承擔的責任。而很多臨時工的執法素質較低,法治意識和執法觀念淡薄,自律意識差,責任心不強,在執法過程中很容易在執法方式、執法紀律、執法程序、法律適用、執法裁量等環節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影響執法效果,敗壞執法形象,甚至會侵犯管理對象的合法權益,傷害執法公信力,讓執法變味。顯然,取消臨時工的執法資格有助于行政機關理清使用臨時工的法律底線,也有助于各行政機關規范執法行為,提升執法質量,改善執法形象。
然而,取消臨時工的執法資格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執法問題,因為臨時工執法問題只是整個執法問題中的一部分“正式工”的執法也存在很多問題,一些“正式工”也有錯誤的臨時執法心態。我們要全面規范執法行為,還要幫助“正式工”擺正臨時執法的心態。
所謂臨時執法心態,不是一種身份上的確認,也非一種時間上的界定,乃是一種心態上的不穩定、不忠誠、不踏實,是一種浮躁、短視、敷衍、消極的精神狀態。臨時執法心態的主要外在表現是:應付了事,不求質量,不負責任,履職不到位,監管有漏洞有死角死面;執法就是為了混吃混喝,為了享樂,為了牟取個人利益,以致權力尋租,吃、拿、卡、要;執法態度粗暴,手段蠻橫,缺乏文明意識;執法隨意性強,嘴上出標準,改來改去,與當事人討價還價,人情執法現象嚴重;只重罰款,漠視執法程序,在實體法的適用上也是漏洞百出……
臨時執法心態所導致的問題才是行政執法的根本問題,只有消除了臨時執法心態和與之相關的問題,行政執法體制才能真正走上正軌,健康前行。而如何消除臨時執法心態?措施不外乎以下幾種——其一,嚴把行政機關進人關和執法資格授予關,加強對執法人員的教育,提升執法素質;其二,進一步完善執法程序,讓執法的各環節相互制約,堵住隨意執法、權力尋租的漏洞,并通過對執法權力清單、執法結果的公開,倒逼執法的規范;其三,明確細化自由裁量標準,減小自由裁量空間;其四,建立科學的執法考核機制,讓執法人員有目標,有壓力,有動力;其五,嚴格錯案追究,讓執法人員為亂執法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