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樹洋 田玉嵚
[摘要]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要精神,研判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格局,統籌偉大事業和偉大工程,相繼提出了“新常態”和“四個全面”等重要思想。“新常態”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是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準確研判。“四個全面”是新常態下關于中國發展的理論闡釋和價值定位,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馬克思主義的系統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的歷史起點實現新的奮斗目標,順利步入“社會主義中級階段”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路徑。
[關鍵詞]四個全面;新常態;馬克思主義
一、經濟“新常態”和“四個全面”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北京APEC會議上,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的內涵(國外媒體將之稱為“Pinormal”,即“習近平常態”)。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1]
“新常態”是我國向世界宣示的決心和政策主張,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的深刻領悟和主動作為,主要回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向,側重從經濟層面回答如何遵循經濟、社會、自然發展規律,推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議題。“新常態”是一個“全面性”的概念,[2]不僅關乎經濟問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關乎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關系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政治體制、法治建設、社會治理的結構體系,是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學。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總體布局,從戰略目標、發展動力、制度保障、政治保證四個方面,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內涵,主要回答了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問題。“四個全面”闡釋了“新常態”的中心內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一個階段性奮斗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利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度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保證。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猶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嚴密結合,形成動力系統,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如期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確保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堅定了人民群眾對深化改革前景的信心、對黨緊緊依靠人民進行的偉大事業的理解和支持。
二、“新常態”語境下“四個全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遵循
“新常態”是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作出的準確研判;“四個全面”體現了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辯證統一,是新常態下的關于中國發展的理論闡釋和價值定位,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四個全面”遵循“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以其頑強的斗志、和平愿景,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步入了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現代化征程。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新常態”順應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新常態”語境下“四個全面”是社會主義改革與發展進程中的一次理論創新和現實關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演進中存在著兩大基本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這兩對矛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貫穿始終。其中,作為更為根本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產生和發展;然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又受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制約。站在歷史觀的角度看,“新常態”語境下的“四個全面”著眼于當前和長遠,不僅是對中國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新特征“社會主義理性化”的一種理論闡釋、價值定位和社會發展圖景的清晰呈現,而且明確了社會轉型時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路徑和“社會變遷”的方向。
第二、“四個全面”遵循“馬克思主義系統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及事物之間是作為系統存在、構成的統一體。“四個全面”是對人民期待的根本取向,蘊含著系統性改革的“發展框架”。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3]這為我們深刻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在邏輯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四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進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橫向維度上,“四個全面”體現出“目標——路徑”的二分邏輯結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布局的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戰略目標的強大動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戰略目標的制度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戰略目標的政治保證。改革動力、法治保障、政治保證三者之間全面協調運轉,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偉大目標的路徑。縱向維度上,“四個全面”體現出“領導——路徑——目標”的三分邏輯結構。“全面從嚴治黨”是黨緊緊依靠人民、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偉大勝利的關鍵因素、根本所在。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之間協同推進、相輔相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具有全面性、協調性、整體性,形成邏輯縝密、內涵豐富的開放體系,統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之中。
第三、“四個全面”遵循“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范疇之一,當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改革、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黨緊緊依靠人民,基于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基礎之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時代發展高度,主動迎接挑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四個全面”回應推進科學發展面臨的現實難題,回答了推動科學發展需要怎樣的戰略布局的問題。“四個全面”是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繼承和發展、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對黨治國理政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黨治國理政實踐經驗的總結,進一步深化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必將在指導未來的實踐中開創黨治國理政的新局面。
三、結語
“四個全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是指導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4]理論上,“新常態”語境下“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提出,進一步完善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內在邏輯。實踐上,“新常態”語境下的“四個全面”是當前及未來一定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遵循。當前,我們面對的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基于中國處所的歷史節點,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判斷,科學發展、深化改革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增強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深化和推進重要領域的改革。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勵精圖治、攻堅克難,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樹立新風尚、開創新局面。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通過“全面從嚴治黨”,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領導核心。新常態語境下的“四個全面”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確立了新的向導,為在新的歷史起點實現新的奮斗目標,順利步入“社會主義中級階段”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路徑。在歷史歲月的長河中,也正是社會形態的演進,使這個古老而偉大民族,又一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注釋]
[1]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強調: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N].人民日報,2014-12-15.
[2]竹立家.“新改革觀”與“新常態”[J].中國經濟報告2015(1):15-16.
[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04/c_1114255926.htm
[4]本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5年修訂版)[M].201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