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剛

摘 要:利率是資金的價值體現,是所有金融系統與市場環境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商業銀行作為金融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自身經營管理中的利率市場化也是整個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最關鍵的一步。各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受到商業銀行自身管理機制健全程度和監管部門職能發揮水平的極大影響和制約。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貸款定價 商業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0.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6-107-02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
我國利率市場化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其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起步微調(1983—2004年);第二個階段抓存款放貸款(2004—2013年);第三個階段逐步全面放開(2014年至今)。
(一)起步微調階段(1983—2003年)
1983年國務院下發《國務院批轉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國營企業流動資金改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的報告的通知》授予人民銀行在基準貸款利率基礎上,上下各20%的利率浮動權。從此拉開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序幕。在1983—2004年期間,我國對存貸款利率上限和下限做了多次微調,這其中包括1996年貸款利率的上下浮幅度由20%縮小到10%;2000年逐步放開了各商業銀行的外幣貸款利率與大額外幣的存款利率。
(二)抓存款放貸款階段(2004—2013年)
2013年7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央行全面放開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管制(此處貸款不包括個人住房貸款)。至此,我國利率市場化實現了“存款管上限,貸款無限制”的局面。
(三)逐步全面放開階段(2014年至今)
2014年11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三個月后,央行決定自2015年3月1日起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2倍調整為1.3倍。5月11日起又將金融機構一年期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由存款基準利率地1.3倍調整為1.5倍。種種措施預示著中國資金市場的利率市場化已指日可待。
二、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影響分析
(一)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我國商業銀行一直以來經營模式多為粗放型,經營重點在于數量、規模,而此次改革將使商業銀行經營模式有所轉變。成本控制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等綜合能力將成為對商業銀行的評價標準。商業銀行需要從自身做起順應改革大潮、迅速適應金融市場運行方式變化,逐漸替代粗放型管理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經營管理方式,保證自身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自主權加大
我國的利率管理體制大致經歷以下方式的轉變:嚴格的管制利率→有管制的浮動利率→利率市場化改革。我國經濟所有制形式存在的諸多問題使國內商業銀行在貸款定價管理方面發展不足,貸款定價模式存在定性分析大于定量分析、單一、僵化等缺點,目標收益、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成本和費用不能完全被貸款價格覆蓋,貸款定價沒有作為一個重要部分被納入風險管理實踐中。此次中國人民銀行全面放開對貸款利率的管制,會更大地影響商業銀行的資金收益,從而促使商業銀行對自身經營管理進行思考,對貸款利率進行科學定價和管理,將自身資金盈余程度、借款人的風險和信用、同業市場競爭等環境因素、根據貸款的不同類型、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走勢等情況納入參考體系中,從而自主經營,貫徹“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原則。
盡管各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和業務特色上各不相同,但當今的方向也都是發展非利息收入,可是商業銀行的主營業務仍然是發展貸款和吸收低息存款,依靠利差收入使利潤實現持續增長,由圖1可以看出2012—2013 年我國五家有代表性的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比都是在八成左右。
我國在信貸有效需求不足、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致使金融脫媒的條件下,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商業銀行為了爭奪優質客戶,會提供優惠利率發放貸款,將導致貸款市場的價格降低,出現美國在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存貸款利差收窄的情況。若存款增長乏力的情況與之相疊加,銀行利差收窄的趨勢將不可避免,銀行經營出現困難,增加了銀行經營危機產生的概率。
(三)商業銀行提高理財產品利率以規避存款利率管制
近些年來,隨著金融創新的深入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金融市場產生流動性緊縮和“金融脫媒”等問題,如何在有限的存款市場內爭取更大的份額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大難題。我國在存款利率方面實行上限管制,各商業銀行為了規避管制以較高的利率吸收存款,均推出了多種高于央行規定存款利率的理財產品。
三、利率市場化下貸款定價策略
(一)培育有權威的基準利率、建立銀行資金成本測量系統
我國今后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主要由LPR和SHIBOR主導,所以商業銀行若要使貸款定價水平緊貼市場,就要科學利用 SHIBOR。同時,商業銀行在將SHIBOR作為基準的基礎上需要及時構建符合自身經營管理情況的資金成本測算系統,做到貸款定價既能反映貨幣市場波動又能符合自身經營管理需求。
(二)建立信用風險評價體系、科學測量貸款風險水平
在非預期風險損失與貸款預期風險損失的精確計算中,前提與基礎為分配經濟資本與估算違約概率,這同時也是總定價模式與風險覆蓋成本的關鍵部分。一些國際上優質的商業銀行,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發展趨勢要求,在分配經濟資本和估算違約概率時都采用內部評級法。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尚不能達到這一水平,因為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經營數據積累,并對系統參數進行有效調節。目前最應該重視的是提高貸款信息基礎質量、加快內部評級系統建立、開發相應的信貸管理信息系統,讓整個系統鏈條有質的提升,這些改進都有助于使貸款定價更全面地覆蓋風險。參考《巴塞爾協議III》對于風險管理的要求,主動吸取西方銀行成熟的經營管理經驗,建立反映我國國情的風險評估系統,使得貸款定價更加科學合理。
(三)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建立合理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系統
在商業銀行中大力推廣對成本進行全面管理模式,同時建立成本利潤測算部門,科學使用成本直接分攤和成本動因分攤等方法,促進核算單位最小化,并科學分配于不同的部門與客戶中,從而更加真實地反映產品盈利能力以及客戶綜合貢獻率,支持當前貸款定價系統的完善。構建起科學有效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體系,著力解決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機制的建設問題,在制定貸款價格策略時,將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有效分割。
參考文獻:
[1] 巴曙松,嚴敏,王月香.我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
[2] 粟勤.西方銀行貸款定價理論評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12)
[3] 劉湘云,杜金岷.基于違約風險調整的商業銀行利率風險計量及實證分析[J].預測,2014(5)
[4] 方曉燕.貸款定價理論與實踐探討[J].價值工程,2014(4)
[5]v汪妮.中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模型比較及現實選擇[J].經濟研究導刊,2010(19):52-53
[6] 周朝陽,王皓白.基于RAROC模型的商業銀行貸款定價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2(21):166-169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行番禺支行 廣東廣州 5114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