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巖 劉楠






摘 要:文章通過數據分析簡述了交強險發展情況,論述了外資財險公司經營交強險對交強險的影響。
關鍵詞:交強險 數據分析 發展情況 外資財險公司 影響
中圖分類號:F840.6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6-128-03
一、引言
2007年7月1日,機動車交通事故強制責任保險(下稱“交強險”)普遍實行,目的是對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提供基本和及時的保障。2012年3月30日,《國務院關于修改<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決定》將《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五條第一款修改為:“保險公司經保監會批準,可以從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業務。”《決定》于2012年5月1日起實施。而在此之前,由于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未承諾允許外資保險公司經營強制保險業務,因此,在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舊版條例中,允許從事交強險業務的只限于“中資保險公司”。去掉“中資”兩字,意味著中國正式向外資保險公司開放交強險市場,中國保險業進入全面開放階段。
盡管交強險經營處于連年虧損狀態,但外資財險公司參與經營交強險的腳步并沒有停止。中國保監會最新公布的信息顯示,已核準日本財產保險公司(中國)有限公司經營交強險業務資格{1}。至此,包括美亞財險、利寶保險、中航安盟、國泰產險、富邦財險、三星財險、安聯財險和中意財險等在內的11家外資險企已取得交強險經營資格。
本文試圖通過各個公司的年報、行業數據等來分析外資財險公司在我國經營交強險業務對其自身業績、對中資保險公司和對我國的保險行業會產生的影響。
二、數據分析
1.財產保險整體情況分析。據保監會統計,2014年1—10月,財產保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5869.37億元,同比增長15.72%,其中,交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147.54億元,同比增長12.55%。
圖1、圖2分別為2014年1—10月中資、外資保險公司原保費收入情況,可以看出中資保險公司的優勢十分明顯,而且,中資財險公司的原保費收入占財險原保費收入的98%,而外資僅占2%。在中資財險公司中,人保財險、平安財、太保財、國壽財險和中華聯合財險排在保費收入的前五名,共占財險原保費收入的75.4%,相比之下,在外資財險公司中,原保費收入最多的安盛天平,約只占財險原保費收入的0.84%。
此外,保監會數據顯示,2014年1-10月,外資財險公司原保費收入為134.6億元,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市場份額由去年的1.2%上升為2.1%。
外資財險公司市場份額的增加,一方面與交強險對外資開放有一定關系,另一方面也與外資保險公司逐漸適應中國市場有關。目前,外資財險公司多在一線城市展業(如利寶財險的分公司設于北京、重慶和廣州等;美亞財險的分公司位于上海、深圳和廣東等),而在二、三線城市鋪設較少,這對其盈利有利,但也意味著市場份額不會太高。
2012年5月1日至2014年10月已有兩年多,我們可以看出外資保險公司開始涉足交強險業務對其提高在財險市場份額方面并沒有顯著的影響,國內財險公司的競爭格局也沒有明顯改變。
2.交強險發展情況分析。
(1)整體情況。從表1中可以看出經營交強險業務的中資財險公司由2008年的26家,增長到2011年的36家,2012年加上保監會批準經營此業務的外資財險公司,較2011年增加6家,此外,根據保監會新增批復,至2014年11月,共有11家外資財險公司獲批,同時,仍有部分外資保險公司在排隊等候保監會的批復,準備進軍交強險。據保監會統計,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各經營交強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共承保機動車1.47億輛次,交強險保費收入1259億元;賠付成本880億元,增提未到期責任準備金53億元,各項經營費用369億元(含營業稅71億元,救助基金20億元)。2013年,交強險承保虧損43億元,投資收益45億元,經營盈利2億元,當年實現盈虧基本平衡。
王智鑫(2012)認為,首先,保險公司過高的經營成本是造成交強險嚴重虧損的直接原因,嚴格控制經營費用則可以彌補虧損,或至少可以減少虧損;其次,商業車險的部分賠付成本和費用成本在交強險中不合理攤付導致虧損加速,改變交強險與商業車險混合經營的尷尬局面可解決這一問題{2}。龐欣(2011)認為,交通擁堵及意外事故頻發;各地區賠付標準不同,費率卻相同;道德風險的存在;地方法院對交強險認識存在盲區和難以劃分與商業保險費用等的界限是交強險經營困境的5個原因。其中,她提到的主要解決對策是實行差別費率和加強監管措施{3}。
(2)中資公司。盡管2012年交強險經營虧損高達54億元,但并不是42家經營交強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都是虧損的。2012年交強險盈利的保險公司有10家,分別為:平安產險1.77億元,大地保險2.03億元,陽光產險1.5億元,永誠財險0.74億元,安華農業保險0.08億元,天平車險0.79億元,陽光農業保險0.004億元,華農財險0.03億元,中銀保險0.2億元,都邦保險0.22億元。
此外,大部分保險公司的交強險業務處于虧損狀態,其中虧損較多的包括人保財險(虧損35.71億元),國壽財險(虧損3.19億元),中華聯合財險(虧損2.39億元)等。
雖然交強險經營6年半以來,行業累計經營虧損已超過了200多億元,但也有部分保險公司一直是整體盈利的。例如,截至2012年末,大地保險累計經營利潤為8117萬元,平安產險累計經營利潤為8.315億元,陽光財險累計經營利潤為0.16億元,太保產險累計經營利潤為6.25億元等。當然,也有部分保險公司累計虧損比較嚴重,如人保財險截至2012年末累計經營虧損96.9億元。{4}
但是,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人保財險的交強險業務中,家庭用車經營是有盈余的,主要的虧損分部從虧損額由大到小分別是營業客車、掛車、營業貨車、拖拉機和特種車。
根據《國務院關于修改<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30號,自2013年3月1日起,掛車不再投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可以推斷,掛車保費收入遠低于賠付支出的狀況將逐步消失,對財險公司交強險業務的盈利也是有相對好處的。
(3)外資公司。正式獲得保監會批復,在經營許可區域內,將責任保險的業務范圍擴展至包括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僅意味著可以參與交強險經營,如要經營此業務,還要經過保監會驗收資格、遞交齊備申請文件、參與培訓等流程。
保監會審核要求外資財險公司的交強險系統能夠完成核心業務系統和財務系統實時對接、能夠實施交強險獨立核算;支持見費出單,并與車險信息平臺對接、車船稅對接;針對交強險單獨出保單,使用單獨的險種代碼、實現車船稅代征代繳等功能。
此外,獲批變更經營范圍的外(合)資財險公司還需提交經營資格申請、公司未來三年車險及交強險的經營計劃、交強險單獨核算和費用分攤辦法、交強險準備金評估及報告制度、承保理賠實務規程等十項材料清單。
交強險業務初期投入大、單均保費少、出險頻率高、服務成本高;并且監管償付能力要求高、合規要求高。
此外,保監會表示,交強險是全國統一條款費率,提交上述資料后不再需要單獨報產品,審批一家總公司資格后就適用于全部分支機構{5}。
A.利寶保險公司。利寶保險公司是外資財險公司中第一家申請開展交強險業務并得到批復的。保監會于2012年9月5日同意其承辦交強險業務在不到4個月的經營中,此公司就已經虧損了235萬元,其中保費收入138萬元,賠款支出39萬元,經營費用高達237萬元,也從一個側面表明開展交強險業務的準備工作較多、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因此費用很高。另外,如掛車、摩托車和拖拉機業務還沒有開始展開,也能反映出全面經營交強險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從保費收入上來看,利寶財險2012年度保費收入比2011年度有顯著上升,共增長了約2億元。由于交強險覆蓋面大且多和商業車險一起捆綁銷售,一般來說客戶會在辦理交強險的同時購買這家公司的商業車險,所以在表3中機動車輛保險的大幅度增長與此公司交強險業務的開展是分不開的。因此,對外資財險公司來說,交強險放開可以幫助其大大提升車險市場份額。
B.富邦財險。富邦財險得到保監會關于開展交強險業務的批復時間是2012年10月30日,晚于利寶保險公司。同樣,在2個多月的經營過程中,此項業務出現了196萬元的虧損,其中,經營虧損將近保費收入的四倍,而賠款只有保費收入的五分之一。從財務報告來看,嚴重虧損也是由于過高的經營費用導致的,在經營費用項目下,分攤的共同費用達到190萬元,幾乎與虧損額相等,而如此之高的共同費用里,包括職工薪酬74萬元,公雜費56萬元,其他業務管理費27萬元,營銷費22萬元,租賃費11萬元{6},這也論證了前面已經提到的交強險巨額虧損的原因之一是費用的各個項目含糊不清,看到這些數字讓人不禁產生疑問,像公雜費、其他管理費等此類開銷從何而來又包含了些什么。當然,同時我們也可以推想,外資財險公司的交強險業務要想轉虧為盈還需要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對于任何一家保險公司來說,涉足交強險都可以使其更快地擴大市場份額。在新規定出臺之前,囿于國內交強險與商業車險必須捆綁銷售的規定,外資財險公司經營車險業務必須找一家中資財險公司組合銷售中資財險的交強險,然后才能銷售自己的商業車險,或找一家代理公司,通過合作來銷售車險。這無形中就束縛住了外資險企拓展中國車險市場的手腳,所以只有自己真正可以獨立做交強險的業務才有可能真正在中國的車險市場上占得一席之地。交強險業務開放就等于開放了國內車險市場的大門,這無疑是外資財險公司拓寬其業務規模、市場份額的好機會。
三、總結
通過以上的淺析能夠看出,外資財險公司進入我國交強險市場在短期內并不會對現有的車險、車險市場格局產生大的沖擊。因為外資保險公司市場份額占比不高,網點設置有限,本地歷史經驗數據不足,對于經營車險業務而言,并沒有很強的技術管理優勢,對各中資公司的市場份額不會有太大影響。特別是相對中國人保、平安財險和太平洋產險等行業巨頭而言,在客戶基礎、理賠服務、渠道網絡等多方面均差距非常大。同時,即使交強險放開,外資機構網點批設進度卻仍然滯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外資財險公司擴大車險市場規模并非易事。從中長期看,對整個財險市場的影響應該是深遠的。目前國內大型中資財險公司擁有強大的營銷服務網絡和龐大的客戶群,因此受沖擊的可能性較小,而一些小型中資財險公司可能會面臨較大挑戰,一是它們與大型中資財險在各方面的實力懸殊,二是外資財險公司在服務理念和經營方式等多方面優勢明顯,想必隨著時間推移,與小型中資財險會存在較大競爭。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對外資開放交強險給我國保險行業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中國車險市場日益成熟規范,行業自律加強,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此時有外資保險公司加入車險市場,會進一步推動中國車險市場的健康發展。如,引進吸收外國交強險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提升我國交強險經營的技術水平和內控管理;給我國交強險市場帶來更先進的精算技術,更合理的產品理念,增強整體服務水平,緩解交強險的經營壓力。此外,外資財險公司的定價技術和銷售模式可能會為中國的消費者帶來價格和服務等方面的新體驗。
當然,改革的腳步是不會停止的,與國際上主流的經營模式相比,我國交強險的經營模式上定位比較模糊,即非純粹的市場化經營模式,也非純粹的保險公司代辦模式,兩種模式的特點在我國的經營模式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在制度層面盡快明確我國交強險的經營模式以及推動交強險費率市場化,應該會是我國交強險今后改革的熱點問題,本文不再做過多探討。
四、不足之處
由于對外資財險公司開放交強險業務的時間不長,加之去年、今年各個公司的年度數據還沒有公開披露,很多分析只能由2012年的數據得出,有些結論并不全面,在2013、2014年公司年度數據公開后應加入新的數據進一步分析;而且對于一個較新的政策專家學者的研究較少,可供參考的資料大多來源于各大門戶網站的新聞與報道,許多觀點并不具有權威性,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思考論證與更新改正。
參考文獻:
[1] 冷翠華.交強險大幅拉升外資財險公司規模[N].證券日報,2013.8.8(B03)
[2] 龐欣.反思我國交強險經營困境[J].海南金融,2011(12)
[3] 田輝.從競爭的角度評估交強險向外資開放的影響(上)[N].中國經濟時報,2013.3.27(5)
[4] 田輝.從競爭的角度評估交強險向外資開放的影響(下)[N].中國經濟時報,2013.3.28(5)
[5] 王智鑫.交強險虧損原因分析及對策[J].黑龍江金融,2012(9)
注釋:
{1}保監會網站.保監許可〔2014〕940號
{2}王智鑫.交強險虧損原因分析及對策[J].黑龍江金融,2012(9)
{3}龐欣.反思我國交強險經營困境[J].海南金融,2011(12)
{4}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業務情況公布(2012年度)
{5}http://money.163.com/12/0911/09/8B456A970025335M.html
{6}富邦財產保險公司2012年度交強險損益報告.財務報表附注(7.經營費用)
(作者簡介:1.張俊巖,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法學博士;2.劉楠,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北京 100000)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