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目前國內設計概論教學的狀況
設計概論是我國高校設計類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一般都為必修課程。設計概論也是一門設計專業的入門指導課程,這門藝術設計類的基礎理論課主要學習設計的基本概念、內涵及設計的意義,設計對于社會和人類的價值,設計師的責任、工作性質與特點等。 通過學習明確理解設計與文化、環境、科學技術的關系,了解各個設計門類的基本知識。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理論研究能力,反思設計教育、設計行為,反思設計師的社會定位與社會職責。在宏觀的視野里深入地進行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以理論指導實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設計觀。目前國內設計概論教學遇到很多問題,如以下幾個方面。
1 經過藝考高考指揮棒通過的學生整體素質差
進入大學后對“經營位置”“黃金分割率”等名詞都不知道,教師還得給大學生補中學的美術鑒賞課。
2 教材五花八門,無統一教學規范模式
目前國內設計概論的教材早出的有王受之、尹定邦、李硯祖、楊先藝、何人可等的設計概論著作。這些先輩們的教材與精品課程一出來便是全國一大片的模仿,亞里士多德說過,藝術起源于模仿。模仿有它的優勢,資源共享,然而致命點是沒有創新,每所院校都有各自特征,重本二本生源差異就很大,要想結合學生素質特征必須編寫或選擇適合學生特征的教材,本人就根據我院(地方二本)生源素質特征編寫了設計概論教材[1],學生使用較好。
3 “雙師型”教師還停留在“紙上談兵”
一般高校設計理論課程基本都由設計史論教師(或美術史論有的由文學老師)擔任,不同設計方向的理論課程也由同一位教師擔任,而社會上一些有一技之長的設計師則無教師資格,在我國設計史論博碩考試教育體制中培養出能結合實際的“雙師型教師”太少。
4 對理論課程認識不夠,課時太少
早在包豪斯時代的現代設計教育構架中就包括設計史、藝術史、哲學、工程學、美學等其他相關的理論課程。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的學生需修完 136 學分才可畢業,其中理論課占 45 學分[2]。 而國內設計概論在課時上如江西南昌工程學院汪洪洋所說“即便開設了該課程也只是蜻蜓點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課程學時數普遍不足。在部分高校該課程只有24學時或36學時。如此少的學時量,對于提高學生的設計思維和創作能力是遠遠不夠的。”[3]
5 傳統填鴨講授式,滿堂灌,教學無創新
因灌注式講授導致不少學生對理論學習無興趣,課堂上教師在臺上費力講,學生在下面玩手機,學生毫無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改變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倡導自主研究性學習
自主研究性學習指在教師指導下從課程學習中選擇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的過程。這種學習揚棄滿堂灌弊端,采用開發式、探究式教學,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之路,培養人才的求知性、追求卓越的精神。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找資料、親歷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養成動腦思維方式,培養自主創新能力。
在設計概論的自主研究性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如下方針: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重在駕馭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能只盯著結果,引導學習思維方式的優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全體為教學對象,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如筆者在班上一開課時就讓學生自己組成學習自主研究小組,每一組自己確定研究課題,每人寫出自己研究的小論文,以組為單位合成一篇大論文做好PPT派代表到講臺上演講。這樣把講臺交給學生,教師對學生的自主研究過程與成果進行評估,激勵制度體現在組織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自我價值得到實現、潛能得到發揮,既促進了學生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又使學科得到了建設。
啟發激勵是教師要把握的關鍵之處,如筆者在分小組時有一小組同學專門研究“設計的形態(類型)”,在學生代表自己講解設計的種類中教師便把握好設計形態的核心,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要這樣分?有的說是根據設計師所做工作方向的不同而分、有的說是根據二維三維空間不同而分,最后大家討論出設計形態的分類是根據“人——自然——社會”的三則關系而分。大家順水推舟通過研討梳理出了設計形態的各種類型與分類的核心思想,這樣學生的思想火花在燃燒,獨立見解與集體討論、教師引導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個性與共性相融、獨立思考與討論合作互補,這種協作參與討論提高了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三 讓雙師型教師把當代設計界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帶進課堂
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點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要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藝術設計專業的轉型主要體現在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根據設計概論課程需要我們建設了“雙師型”教師制度與團隊,如我校內設了或聘請工藝美術大師講授瀕臨失傳的灘頭年畫、寶慶竹刻、隆回花瑤挑花、邵陽布袋戲、藍印花布、南方木偶、寶慶羽毛畫等,在設計概論教學中把藝術設計類的課題立項與研究并入課堂,通過課程的并入與專題講座,使得設計概論課程不是空洞教學,而是將大量的設計案例并入課堂,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地方經濟互動,也使企業樂于挑選藝術設計類的優秀畢業人才,課程設置為服務地方經濟服務,拓展出了應用型人才和應用研究的并重。
設計概論的教學不僅僅是把設計的基本理論教給學生,重要的是通過理論教學培養學生的設計思想與市場經濟掛鉤,培養具有社會職責的優秀設計師,實現“為人類的利益設計”目標,設計師的設計意義在于實現自己的價值,設計師的個人行為,也是社會行為,必須注重社會倫理道德與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我們要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個人對設計的詮釋能力,創造了新的生活方式,改變或支持用戶行為,進行搜索、調用、分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效率。
設計概論課程的靈活教學就體現在靈活運用各種教學形式,像包豪斯先輩設計教育專家一樣把課堂變成工廠、實驗室,靈活融入各種教學內容,注重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為培養“三對接”型人才而努力。
四 作業與考試改變傳統的閉卷,采用靈活實用的應用型考試
在設計概論課程開課第一節課上就向學生宣布考試方式,使得學生端正了學習態度,在平時學習中朝自主研究型學習發展。教學效果的考察考核主要通過考試來檢查,科學的考試考核方法是對學習效果檢測的客觀評價并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設計概論課程傳統的閉卷考試以“一考定成績”的評價方法制約了教學水平的發揮,也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閉卷考試那種僵化的模式、狹隘的目標、單一的命題。為提高學生的藝術設計應用能力,筆者改變了考試目的的功利化與單一性,重點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認識與創造中升華知識,在掌握系統知識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設計實例結合不局限于書本,學以致用、鼓勵創新,改變傳統的“考知識”為“靠能力”。如在考試試題中布置了勾畫設計名作草圖,闡述藝術設計特色之類的題型,把手繪帶進理論課堂的教學考試中,邊畫邊寫訓練大腦,寬口徑拓展了學生的運用能力,使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采用“課堂成績”“課外成績”“考試成績”相結合綜合評價。考試方法的改革促進了教風學風建設,調動了學習的自主研究性。
總之,設計概論的教改要在大學四大功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上做文章,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使理論教學與設計實踐相結合,發揮學生的設計思維與創造能力,提倡“雙師型”教學,開放課堂,改接受型教學為自主研究型教學,培養藝術設計的原創能力。
參考文獻
[1]聶世忠.設計導論[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6).
[2]王受之.世界設計的歷史及其現狀——兼談當代設計教育[]].裝飾,1998(23).
[3]汪洪洋.藝術設計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