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麗
課堂評價,并不是簡單的肯定或者贊揚,應該在評價的內容中包含本學科的學科思想,這樣才能引導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從繁重的作業和大量的習題以及繁冗的文字中解放出來。以《鹽類的水解》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為例,介紹了恰當評價的意義和重要性。
實驗探究教學評價
學科思維化學學科教學評價中要求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重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強化學科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積極倡導對學生的活動表現恰當評價,通過評價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激勵每一個學生走進化學的世界,“潤物細無聲”般掌握化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科思想,引導學生熱愛化學、迷戀化學、甚至把化學當做終身的事業。因此,課堂中的恰當評價意義重大。
《鹽類的水解》是選修四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部分的內容,是在研究了弱酸弱堿的電離平衡、水的電離平衡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鹽在水中可能存在的可逆過程的平衡及移動問題進行研究。該部分知識對學生能力的要求高,對教師富有挑戰性。
本節內容通過分組實驗——現象觀察——本質剖析的經典化學教學模式,層層遞進,剖析出鹽溶液也可能呈現酸性或者堿性的原因;并分析鹽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過程中,鹽電離出的離子存在的水解過程和水的電離過程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其影響結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的學生活動、充足的思考和準備時間是學生完整展示探究結果的必要條件。
一、做試驗、析現象,分析歸納環節
要求:自行選擇任意鹽溶液進行分析,分析其呈酸堿性的原因。
該活動要求中的關鍵字“自行選擇”,出現在本課堂中的高潮部分,這一要求為學生思維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學生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的理解選擇分析對象進行探討;教師完全實現自我隱形,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充分發揮。
二、學生展示環節
該過程完成后,學生投影展示的結果如下:學生選取了均呈堿性的鹽溶液(CH3COONa和Na2CO3)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以CH3COONa為例,該溶液中存在兩個電離過程,溶質醋酸鈉的電離和溶劑水的電離,其中醋酸根會結合水電離出的氫離子形成醋酸,從而使得溶液中氫氧根濃度大于氫離子濃度因而呈現堿性;該類鹽為強堿弱酸鹽,水溶液均呈堿性。學生展示后,老師對其作出評價:
評價1:學生在進行研究對象選擇時,用到了學科中的分類思想。選擇了呈堿性的鹽溶液作為研究對象,并且從中找出其中一個典例醋酸鈉溶液進行細化處理;其他與之同類的鹽溶液可以通過從特殊到一般的思路類比分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的任務不應該僅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學會學習,教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分類方法在對大量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時,只要找出代表性物質進行研究,采用類比的方法即可對同類物質分析問題迎刃而解。老師的評價點撥引導學生不僅掌握了本堂知識,更是滲透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分類法,該方法可以應用到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和領域。
評價2:學生提到了醋酸鈉溶液中存在的離子的來源、相互作用、作用結果,其中用到了化學中的“微粒觀”。化學是在原子、分子、離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微觀粒子的重組、結合是構成物質及其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根本原因;微粒觀是化學學習的核心觀念,是化學基本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基礎的部分;宏觀物質都是由微觀粒子構成,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是多種多樣的,一個有微粒構成觀的學生,能透過他感知觀察到的宏觀物質的表象,通過思維中自然存在于潛意識中的微粒觀對表象背后的本質進行四位分析。這種能力一旦形成,對研究化學中物質變化及其微粒間相互作用的相關問題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化學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及其結構對性質的影響、性質的變化規律,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是化學研究的主要特征,從微觀角度科學的認識和研究物質及其化學變化是化學學習的基本思維方式,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是學好化學的基礎。選修三第三章晶體結構部分的內容,主要介紹宏觀固體的微觀結構,內容抽象,《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是其第二節內容,是在第一節介紹了晶體和非晶體的本質區別、特征后介紹的具體晶體類型,把這兩種晶體放在同一節論述的原因,是這兩種晶體組成元素類似,均主要由非金屬元素組成,但組成微粒和微粒之間的作用力及其晶體的性質卻存在非常大差異,處理不當會造成學生對本部分知識缺乏合理的認識。由于微粒肉眼不可見,無法通過看、觸摸等感性手段察覺,只能通過物質在變化時的宏觀現象推測兩種晶體微觀組成和作用力的差別,如分子晶體在常溫下常為氣態或者液態,而原子晶體卻為固態且熔點很高;同是碳組成,互為同素異形體的兩種單質:C60和金剛石,C60熔點低,金剛石熔點很高;從而推測出微觀體系中兩種晶體組成微粒間作用力強度差別非常大以達到由宏觀直入微觀的效果;并從宏觀物理性質熔沸點的比較得出常見的分子晶體其實就是熔沸點較低(或常溫下呈液態或氣態)的物質,如所有氫化物、大部分非金屬單質、部分非金屬氧化物、絕大多數有機化合物常見原子晶體為ⅣA元素形成的高熔點物質,如金剛石、晶體硅、碳化硅、二氧化硅等。在課堂上結合晶體模型,抓住兩種晶體微粒間作用力的差別造成其熔沸點差別這一關鍵點進行滲透并及時評價,抓住機會再次把微粒觀的種子種在學生心里。構建物質的微粒觀,理解微粒間作用力的強弱決定其宏觀性質,會對學習化學的思想有更深入的認識。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情感、經驗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平臺,教師面對的是各個富有個性的學生;教師應該用個性化、靈活化、多樣化的評價語言來激發學生個體潛能。在新課堂中,教學評價不應當是為了評價而評價,而應是為了教育而評價,為了培養學科能力而評價,教師的評價要學生的心理特點,重在促進學生的發展。在課堂中,教師要及時把握和利用課堂各種情況,對學生發表的不同意見應進行智慧的牽引和評價,以營造愉悅、寬松的學習氣氛,給學生創造出一個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間,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產生爭取進步的信心,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濃厚興趣。
課堂中的教學評價,應該遵循教學規律,應該優化了教師、學生、教學環境、教學內容等教學要素,應該保證教學活動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合理性,應該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特別是促進學生達到進步和發展且其進步和發展應符合社會和學生個人的教育需求,應該有效率,相對于師生的教學投入,師生的進步和發展是最大化的、理想的。這樣高效的教學評價,才能是真正有意義的教學評價。
參考文獻:
[1]曹洪昌.優化化學教學方法芻議[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0,(10).
[2]李連青.幫學生構建化學微粒觀助學生度過化學微粒關[J].讀寫算,2010,(34).
[3]劉知新.化學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