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潤清
新課程的實施,最主要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具有基礎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當下,教師必須要轉變數學教學理念,在授課的過程中是否具有新的數學教學理念,已經成為新課改實行的一個標桿。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應該如何授課,這是廣大數學教師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中學數學新課改要求理念新課改的推行,可以說是勢在必得,大勢所趨了,自推出以來,在全國各地都得到積極的響應,使得新課改在教育的圈子里成為了一種時尚和潮流。可是,為什么要進行新課改呢?不僅僅是家長們不理解,就連教師也是非常地迷惑。表面上,在很多的教師看來,學生的素質下降了,教學過程更難了,這難道是新課改本身有問題嗎?當然,答案是否定的。新課改的實行并不是一種時髦,我們要對于新課改更加深入地進行理解,認清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身為中學的數學教師應該怎樣更好去適應新課改,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一、轉變教學觀念,轉變教學角色
新課改的實行,在教育上可以說是一場教學理念上的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認識到教師是主導者,但是學生是主體者的關系,樹立起正確的教學觀念,使得數學的教學不再是傳統的知識教學,而是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這不僅僅是對于數學的教學,還是對于各個學科的教學要求。
在新課改的教育理念要求下,教師的教學不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性的教學。身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主導者,教師應該對于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都做到關注,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不僅在知識上得到滿足,還要在情感體驗上獲得滿足,培養起實踐和創新的能力。
二、不斷地學習和積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一位知識的傳播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依然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不斷地充實和提高。中學數學教師可以說是課本知識的實踐者,所以教師在對于教材掌握透徹的基礎上,還需要對于知識的延伸和相關聯系做出探索,對于新舊知識的銜接、不同類別知識的聯系都要有具體的把握;在教學之余,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數學相關理論和知識,把握數學教學上的最新信息,做到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溝通。
除此之外,教師在日常的備課中要做到更加充實,重視學生的數學學習差異,對于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或者是臨時突發的問題都有一個充足的準備,從而在教學過程中避免出現隨意性或主觀性。
三、做好多媒體教學的輔助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計算機多媒體的教學逐漸地得到普及和深入。使用科技化的教學手段,一方面,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教育發展的需要。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具有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節約時間的優勢,影響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認知,極大增強了學生對于數學抽象性事物的認知與理解,將數學課堂帶入到一個更加新穎,更加有效的階段。
但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僅僅只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輔助手段,如果過多地使用,甚至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過多地使用多媒體的教學,教師就少了板書的使用,學生就會在筆記的過程中出現疏漏的部分,而由于多媒體的事前制定,所以對于課堂所突發的典型問題就無法進行有效的討論,這對于學生的思考和師生關系都有著不利的影響。
所以,即使多媒體教學逐漸地普及和深入,但是板書的師范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教師的多媒體教學應用必須是適當合理的,課件的制作也要以實用性為主,將解決教學問題作為主要的任務,讓數學散發魅力,而不是讓課件散發魅力。
四、課堂互動,共同參與
新課改下的教學,提倡學生在課堂中進行主動的參與和探索,與教師進行積極的互動。新課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課堂的沉悶氣氛,讓課堂變得活躍和開放,讓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發生改變。
學生只有在課堂中敢于發言了,可以發言了,自然地,其表達能力就會逐漸地提高。而學生在實踐方面以及探索方面都有了興趣,那么教師也會慢慢地沉醉于課堂的學習氛圍中,達到與學生共同發展的效果。雖然說在新課改中,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是新課改的一個要求,但是這個活躍也必須要有一個適度的把握,教師要做到動而不亂,活而不散。在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基礎上進行指引,糾正其錯誤的地方,并對錯誤進行分析,在實際的行動中為學生解決問題。
五、情景教學,激發興趣
情景教學在新課改的推行中是一個比較受歡迎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學習構建起一種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情景的設定,會讓學生對其產生好奇和趣味,使原本比較抽象的、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具有生活化,更具有趣味化。情景的參與并不是只有學生進行的,教師也可以與學生一起參與其中,在課堂情景中與學生在平等的地位上對話和探索,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和關系。對于學生所犯的錯誤要寬容對待,讓學生及時地改正。
在新課程的不斷深入和推進中,情景教學已經逐漸地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還是之前所談到的,凡事都要有一個度的把握??v然情景教學比較受歡迎,但并不是每一節課都適合情景教學的使用,有些課程如果是直接開門見山地進行,反而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所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恰當的判斷。
參考文獻:
[1]徐斌艷.數學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羅增儒,李文銘.數學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姜啟源.數學模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