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喜邦
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面對普遍落后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現象,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有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以凌云縣為例,該縣義務教育存在著顯著的不均衡現象,在一些特困地區仍然有孩子輟學現象,且貧困地區的教學質量難以保障。在當前情況下,如何實現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的不均衡發展是我國當前教育存在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教育成為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凌云縣為例,該縣地處云貴高原,人口由壯族、漢族、瑤族等民族組成,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山、窮”的代表地區,是國家的重點扶貧開發區,該地區的教育基礎薄弱、優質教育資源匱乏,制約和影響了國家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因此,在現代社會,如何實現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概念與意義
義務教育帶有一定的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特點,是國家針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實施的一項惠民強國的措施,其呈現的最顯著特點是:受教育人數多,涉及面極廣,受社會關注度高。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指在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的制約下,我國基礎義務教育的公平、平等發展。第一,鞏固教育成果,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促進社會經濟更好的發展;第二,提高教學質量,逐漸縮小城鄉差異,從而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第三,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人才為核心力量,早日實現落后地區的經濟起飛。當前,我國義務教育的不平衡現狀是個普遍現象,在教育資源配置中,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學校差異等較為明顯,嚴重影響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特別是貧困地區,這些差異更為顯著,教育的不平衡現象更為嚴重。
二、凌云縣義務教育平衡發展的現狀
1.城鄉經濟的非均衡發展因素
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城鄉經濟的巨大差異是個不爭的事實,在經濟差異影響下城鄉的教育資源難以實現均衡發展。第一,城鄉經濟的差異造成人口向城市流動頻繁,很多鄉村成為“留守村”,村中大多數為老人和孩子,這一現狀是義務教育的外部支持嚴重不足,教育的重責幾乎全部壓在學校肩上。第二,城鄉經濟的巨大差異,導致了教育資源的分配差異,從而出現了兩個極端,一方面,條件較好的將孩子送到城市上學;另一方面,條件不好的孩子會發生輟學現象,很多時候學校需要動員學生返校,這一現象在凌云縣鄉村小學比較常見,生源的流逝造成了鄉村教育資源的浪費,一些學校甚至成為“空殼學校”。第三,經濟的巨大差異造成了鄉村地區經濟條件、基礎設施建設等的巨大差異,一些優秀教師來到農村后,難以適應艱苦的條件,最終選擇返城,這就造成了鄉村學校師資資源的缺乏、落后,特別是英語、美術、音樂等教師,更是難以找到專業對口的執教者,在一些學校由其他代課老師兼任,難以保障教學的專業性和有效性。
2.教學設施的較大差距
在凌云縣地區,學校之間教學設施的較大差異是影響該地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大因素,例如,在“硬件”設施配置方面,計算機、多媒體等在城市中小學已基本實現,但對于農村小學而言,這就是一個奢望。在農村中小學改造中,學校的危房雖然得到了消除,但依然存在校舍緊缺、基礎設施不完善,教學設備陳舊等問題,教學條件相當艱苦。又如“軟件”設施方面,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與城市差異較大,且教師的培訓質量較低,教師綜合素質發展難以提升,大部分教師難以勝任義務教育的主導力量,難以擔負大任。此外,圖書資料等“軟件”設施配置也很匱乏,難以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求。
3.師資資源的巨大懸殊
師資力量的巨大懸殊是一個普遍存在,影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因素。例如,在凌云縣,存在著較嚴重的擇校、擇班現象,一些家長辦法用盡就是為了給孩子找個好學校、找個好老師,這一現象背后的問題就是師資資源的巨大差異。在縣城,這種差異存在但不是很顯著,但在鄉村學校,這種差異就變得非常明顯。第一,高素質、高職稱的教師都較熱衷于城市就業,畢竟城鄉經濟、環境存在巨大差異。第二,鄉村教師多為“民轉公”教師,其學歷、知識結構、專業等略低于城市教師,很多老師是跨專業代課。第三,相對于縣城而言,鄉村學校骨干教師少,教師培訓少、職稱評聘難度大等,一系列的原因造成鄉村學校招人難,留人更難,致使其與城市學校的師資資源差距越來越大。
三、凌云縣義務教育不平衡發展改善的措施
1.強化政府責任
義務教育的不均衡發展是我國當前教育存在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教育成為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義務教育是我國政府的責任之一,在政府職能向服務性轉變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更要擔當起責任,改變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現狀。第一,政府部門要樹立“均衡不是平均”的思想,針對于鄉村教育發展的落后現狀,有規劃、有目標的進行適當的扶植,以幫助這些學校解決建設、運營中的實際問題。第二,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縮小城鄉經濟差距,逐漸的改善凌云縣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等,為鄉村義務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第三,政府責任劃分明確,落實對鄉村學校的傾斜政策,確保地方教育補貼的及時、準確到位,以促進該縣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第四,加大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等宣傳,針對與《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進行有效的、多渠道的宣傳,提高宣傳效率。例如,利用廣播、電視、標語等進行宣傳,提高當地民眾對義務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告家長書》的形式進行宣傳,確保貧困地區學生的按時、準時返校。對于未能及時返校的學生,政府應支持和監督學校對學生家長進行必要勸導,以保障未成年人依法享受義務教育的權益。
2.加大農村義務教學的政策扶持
凌云縣義務教育不均衡的現狀是一個長期發展、積累的結果,在改善中也有堅持循序漸進的思想,在保證現有教育成果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政策傾斜、支持。一方面,在經費和師資配置上進行傾斜,以提高鄉村優秀師資資源所占的比例,可以相對的提高鄉村教師的培訓待遇,為其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使其能扎根鄉村,為鄉村教育事業服務。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上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植,經濟是教育的基礎和支持,義務教育關乎國家發展,更關乎地方繁榮,因此,應將鄉村教育發展納入該縣的經濟發展規劃中,以促進教育的更好發展。
3.加強對弱勢群體的幫扶
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面對普遍落后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現象,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有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在凌云縣這樣的貧困地區,存在著一大部分弱勢群體,對于這部分弱勢群體的幫扶是促進義務教育平衡發展的工作之一。第一,利用國家、地方政策給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給予應有的關懷,使所用孩子能在學校度過快樂的童年。第二,對于貧困地區兒童的輟學問題,應從根源上找原因,一方面,加強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盡可能保障
勞動力資源的就近消耗,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完整的受教育條件。另一方面,加強義務教育宣傳,以法律、法規等為基礎,關注人民的生活態度,在其利益基礎上宣傳教育,轉變其關于義務教育的認識和思想,以確保其對學生受教育的支持和重視。第三,資金支持是改變弱勢群體生活現狀的重要手段,拓展貧困地區扶貧方面的融資渠道,除政府承擔以外應規范社會捐助等方面資金的規劃、利用等,確保每一分錢都能起到最大的作用,以促進當地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使弱勢群體得到最好的幫助。
四、結語
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面對普遍落后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現象,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有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在現階段,貧困地區一方面要重視經濟的發展,理清經濟發展與教育的聯系,以經濟支持教育發展,以教育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兩者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要重視所用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力。這就要求貧困地區必須加強、加快當地的義務教育發展,縮短城鄉教育差距,以促進義務教育的平衡發展,為當地建設和發展儲備豐富的人才資源。
參考文獻:
[1]粟道中.紅軍城的教育突圍——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區域教育改革路徑探索[J].中國西部,2014,(12):14-19.
[2]杜軍,高巖,楊曉奇.西北連片特困地區教師培訓的問題與對策——以甘肅省環縣為例[J].中國民族教育,2014,(12):29-30.
[3]李奇勇.將教育公平進行到底——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基礎教育參考,2014,(24):3-6.
[4]孫亞娟.農村貧困地區教育均衡發展的多路徑探索——以云南寧蒗縣為例[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3,(12):77-80.
[5]孫亞娟.貧困地區教育均衡發展的多路徑探索——以云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為例[J].基礎教育研究,2012,(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