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小柔
與青春無關
文_王小柔
用手機查最近有什么電影可看,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青春片躍然眼前,《何以笙簫默》的劇情是“強吻,跑了;強吻,又跑了”,另一部電影的介紹是“沒有墮胎,完成度很高的處女作”。這是在演誰的青春?電影里講的是正常人家的孩子嗎?
我一直不太愛看青春小說,有些徐娘半老的作者編出來的是她假想出來的青春故事,而有些悶頭坐在電腦前面的寫作者,大把的青春不過在斗室中度過,以碼字為生,他們卻是青春故事的打造者。真正在人生途中一邊迷茫一邊打拼的少年們,有幾個有閑工夫編所謂的青春故事。故事里的男女主角長得都跟模特似的,搞對象是主業,不用學習,不用打工,發型每天都得去美發店修飾一番,每件衣服都是名牌。真情告白時有電話也不用,必須找片空地扯著嗓子喊,怎么也得淋個雨、追個車什么的。
跟這些電影里的故事比起來,我們的青春太平淡無奇了。我記得上學的時候,學校要求學生必須穿校服,男女全是西裝,女生是一身藍,男生是一身黑。西服里面必須穿襯衣,那年代一水兒的白襯衣,我的青春歲月,進了學校就跟進了治喪委員會似的,特別肅穆,見了老師還得站住了深鞠一躬。后來,我們的英語女老師還真英年早逝了,送別那天,大家都不用換衣服,因為實在找不到比校服更莊嚴肅穆的了。
今天的中學生們依然要穿校服,而且校服大多是運動服。教育專家說,在服裝上百花齊放容易牽扯學生的精力,著裝統一可以防止攀比。但據我觀察,雖然孩子們都被套上“傻大笨粗”的運動服,他們卻在鞋、手機、書包和發型等方面補回來了,堅持做到一枝獨秀。青春多五彩斑斕啊,各種社團活動,各種嘗試,根本不像電影里演的除了搞對象就是搞對象,仿佛這輩子就是為搞對象來的。
我倒是覺得真實的青春比電影里的迷人多了。那時候,一放學就跟克隆人解散了似的,能分出男女就不錯了,在這樣的大環境里選美,目光得多么犀利,心思得多細膩啊,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無法情竇初開。現在想想,全校也找不出幾個“校花”“小鮮肉”,放眼望去,具有中國古典美的沒有,倒是各種“缺陷美”都齊了—齙牙,鬼剃頭,嚴重青春痘,特別矮,特別胖,滿頭白發,重度近視……我的同學們互不嫌棄,攜手并肩,總能在所謂丑的背后找到美。青春是最不勢利的階段,大家都是丑小鴨,都活在最現實的生活里。
當然了,總是有特別好看的人,總是有特別有才華的人,他們總是離我們那么遠,遠到他們可以不用高考,遠到他們只在影視作品里出沒。我看報道說,有部青春片上映的時候,忘了是導演還是編劇喜極而泣,我就想,流下眼淚,是因為發現原來拍這么不靠譜的片子也有人愿意看嗎?
最讓我難以容忍的是,青春片仿佛“人流”廣告,動不動就有孩子了,動不動就“我對不起你”,甚至當一部片子拿“沒有墮胎”來做噱頭的時候,就顯出自己多么出淤泥而不染。其實,青春片早已經被編排成一攤爛泥了。那些青春,與我們經歷的青春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