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麗
(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湖北·武漢)
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實現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目標的關鍵,也是實現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關鍵所在。湖北少數民族縣市共10個,包括恩施州的8縣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和宜昌市的長陽縣和五峰縣,人口共計247萬,國土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的15.8%。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和歷史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經濟總量不大,是湖北經濟發展的“短板”,多數經濟指標存在5~10年較大的差距。2013年,10個民族縣市的GDP為670億元,僅占湖北的2.83%。因此,深入研究湖北民族地區的經濟動態發展情況,緩和發展失衡、協調區域發展,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研究指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失衡的原因。高新才等(2006)全面考察了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多重差距,認為多重差距的產生是由區域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產業發展水平低等導致。周民良(2008)提出民族地區經濟呈現出經濟增長、結構優化、效益改善的趨勢,但是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發生變化。李美娟(2012)認為區位條件、不平衡的區域發展戰略、少數民族文化等原因導致了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失衡;二是研究探討民族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任維德(2005)認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可從中央政府通過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切實可行的法律與政策、規范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等著手,以及民族地區要從立足自身、認識差距、圍繞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著手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姚旻(2009)分析創意產業與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之間關系,得出創新產業的特點非常契合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將會成為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引擎。劉萍萍(2014)分析了生態文明視角下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的模式,依據民族地區資源稟賦優勢,實現民族地區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三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研究。劉堅等(2009)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雷達圖分析方法,動態描述了重慶東南地區區域經濟差異。馮建中等(2012)采用時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河南省經濟動態發展水平,得出經濟發展動態軌跡與客觀實際能夠很好的吻合。鹿晨昱等(2012)根據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研究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空間分異,得出西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較高聚集區太少、較低的聚集區太多,存在極化效應較強的“熱點”現象。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擬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湖北10個民族縣市2003年、2009年和2013年相關的統計數據為樣本,對湖北省民族地區經濟動態發展進行分析,并綜合評價湖北省民族地區經濟動態發展水平,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為湖北省民族經濟發展提供定量和定性的決策參考。
本文以湖北省少數民族縣市經濟動態發展為研究內容,建立縣域經濟動態發展的指標體系,基于《湖北省統計年鑒》2003~2013年數據、湖北縣域經濟考核2003~2013年數據,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評價湖北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一)指標設定和數據說明。指標設定:基于全面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本文建立涵蓋經濟、人均收入、產業結構和發展后勁等4個方面的11個指標,據此觀察湖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動態情況。具體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表1)

表1 湖北民族地區經濟動態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數據說明:根據湖北省民族地區2003~2013年經濟發展的原始數據,構成湖北省民族地區的經濟動態發展的數據表。本文以該數據表為分析對象,評價湖北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動態發展水平。
(二)分析方法
1、采取全局主成分方法的原因。目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綜合指標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等方法,這些方法各有其優勢,但又有其局限性,即在具體分析過程中模型精度是難以控制的。由于本文采取較多的指標體系,且要保證模型的精度,故采取全局主成分方法,其思想本質是對高維變量進行降維,將多指標客觀地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盡可能地反映原來變量的信息,能夠保證系統分析的統一性,整體性和可比性。本文建立11個具體指標分析湖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主成分分析方法為前提條件,即按時間順序排放的數據表序列進行主成分分析。
2、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前提條件。全局主成分方法是有前提條件的,其需要原始變量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因為原始變量之間不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就無法提出包含原始變量間共同特征的幾個綜合指標。因此,在進行主成分分析時,需要對原始變量間的相關性進行檢驗。對原始變量間的相關性的檢驗一般轉為KMO檢驗。KMO檢驗是Kaiser1974年提出的,它是檢驗原始變量是否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一般來說,KMO>0.5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KMO<0.5不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
3、全局主成分法分析的具體步驟。(1)確定分析目標,建立指標體系,收集數據;(2)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變量在數量級或量綱上的影響;(3)計算標準化處理后數據的相關系數矩陣;(4)求解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方差貢獻率;(5)確定主成分個數,提取主成分;(6)計算各主成分的權重,綜合各主成分并計算評價目標綜合得分。
基于湖北省10個少數民族縣市11項經濟指標的原始評價數據,根據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可得湖北省民族地區經濟動態發展水平。
首先,對這11項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對其進行KMO檢驗和巴列特球度檢驗。其檢驗結果為:KMO值為0.739,該值是大于0.5;巴列特球度檢驗的卡方統計量為514.274;P值為0.000,該值是少于0.05,這些檢驗結果說明本文所建立的指標體系是可以進行主成分分析的。
基于SPSS軟件,可得湖北省民族地區經濟動態發展的全局主成分分析的總方差解釋,如表2所示。(表2)從表2可知,前面2個主因子F1、F2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6.325%,這說明這2個主因子的包含原始變量的信息量達到了76.325%。因此,可用這2個主因子F1、F2替代原來的11個指標。
隨后,可得F1、F2的載荷矩陣,該矩陣是表示F1、F2與變量x1,x2,…,x11之間的相關系數,即這兩個主因子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釋這11個指標的信息。兩個主因子的載荷矩陣見表3。(表3)從表 3 可知,第一個主因子 F1在原始指標 x1、x3、x4、x6上有較大的載荷,這些指標主要反映的是湖北省民族地區的總體經濟因素和人均經濟因素,因此,第一個主因子F1可以命名為湖北省民族地區總體經濟水平和人均經濟水平因子。第二個主因子F2在原始指標x8、x9上有較大的載荷,這些指標主要反映的是湖北省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因素,因此第二個主因子F2可以命名為湖北省民族地區經濟結構因子。
之后,將這2個主因子的載荷矩陣除以相應特征根的算術平方根,可得這2個主因子的得分,如表4所示。(表4)基于這2個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得這2個主成分的表達式:

其中,x1,x2,…,x11是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變量。基于上述公式,可得湖北省民族地區10個縣市2003年、2009年和2013年的F1,F2兩個主因子的得分,見表5。(表5)表5所表示的湖北省10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在F1、F2兩個主因子的得分,但是這只是反映湖北省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某一個方面,不能綜合地反映湖北省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因此,需要對F1、F2兩個主因子進行綜合分析。以F1、F2兩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加權后得到一個衡量湖北省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得分函數;

表2 特征根、貢獻率和累積貢獻率

表3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表4 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根據湖北省民族地區中10個縣市的主因子F1、F2的得分,代入到上式中,可得湖北省民族地區10個縣市的綜合得分,如表6所示。(表6)
(一)結論
1、民族縣市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比較2013年、2009年、2003年數據,10個民族縣市經濟發展綜合得分顯著提高,表明這10年間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較快,而且研究表明,2009~2013年的發展速度,比2003~2009年進一步加快。具體而言,2003年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為負數;2009年除了恩施市和長陽縣,其他8個民族地區得分為負數,但每個縣市得分得以提高;2013年各縣市綜合得分都為正數。
2、民族縣市發展梯隊特征已經顯現。恩施市、長陽縣在2003~2013年的經濟發展水平排名都是名列第一、第二,說明恩施、長陽在湖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好,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梯隊。宣恩縣和咸豐縣的經濟發展水平排名都是擺尾,說明宣恩縣和咸豐縣的經濟發展空間巨大,需要更多強有力的措施。其余縣市處于發展中游位置。

表5 湖北10縣市經濟發展水平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表6 湖北省10縣市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表
3、民族縣市經濟發展水平表現較大差異。從模型結果來看,10個民族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經濟總量、人均收入、財政收入等均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最高的與最低的相差近6倍,這與各縣市資源分布不均衡、經濟結構調整的思路和政策執行等方面均有較大聯系,這與湖北民族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是相符合的。
4、民族縣市綜合排名出現調整變化。比較2003年、2009年、2013年10個民族縣市經濟發展排名,恩施在2009年取代長陽后,保持第一位置;咸豐位次從末位上升為第7位,利川躋身前三甲,巴東穩定在3~4位之間,建始、來風位次一直在第5位、第8位。鶴峰從第3位下降至第6位。
(二)政策建議
1、依托武陵山試驗區先行先試金字招牌,加快深化改革創新步伐。湖北省民族地區10個縣市涵括在武陵山試驗區中,因此湖北省民族地區可以依托武陵山試驗區進行經濟發展。首先,湖北省民族地區可以與國家層面進行創新對接,積極落實國家在民族地區各項經濟政策;其次,與大武陵圈進行創新對接,湖北省民族地區可與武陵山民族區域進行橫向比較,在經濟合作和交往中,實現規劃銜接,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避免惡性競爭;最后,可與省級層面進行創新對接,促進湖北省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深入轉型”,從“開發”轉向“開放”,從“開山門”轉向“開腦門”,從“打基礎”步入“快富民”,從“工程項目大干快上”步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政策輸血”到“形成造血機制”。
2、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產業承載容納能力。首先,建設綜合大交通。構建“兩縱兩橫”大通道,“兩縱”指安(安康)張(張家界)常(常德)鐵路和安(安康)吉(吉首)高速公路。構筑“周邊廣輻射、城鄉全覆蓋、銜接大交通、快速集疏遠”的干線公路網絡,形成“干支相連、惠民便民”的農村公路網絡;其次,加強生產要素保障。激活民間資本,拓寬直接融資渠道,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以實現項目、資金、資本的有效連接為目標,支持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私募基金;最后,做好產業基礎配套。加大對湖北省民族地區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支持力度,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平臺建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有效提高土地承載能力,提升城鄉電力、通信、郵政、網絡、廣播電視等設施體系建設水平,推進城市公交、供水、燃氣、污水和垃圾處理向周邊村延伸。
3、發揮資源要素稟賦優勢,著力培植壯大特色優勢產業。首先,發展文化旅游業。湖北省民族地區旅游資源豐富,文化積淀深厚,是古人類文化的發祥地、巴文化的搖籃。把民族地區作為鄂西圈旅游開發資金重點投向地區之一,打造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區和精品線路,實現湖北省民族地區旅游經濟一體化,形成拉動經濟增長極;其次,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湖北省民族地區經濟植物多達3,000余種,有藥用植物達2,000余種,適宜各種山野菜生長的土壤、氣候。依托資源優勢,建設優質糧食、畜禽、水產、蔬菜、森林食品、茶葉、煙葉、油料、藥材、林果等特色農業板塊基地;最后,發展清潔能源業。湖北省民族地區水能蘊藏量豐富,發展水電產業有其獨一無二的條件。水資源的充分利用,不僅會在建設期間加大移民規劃、小城鎮建設,改善基礎設施,拉動流域經濟,還會在建成后改善生態環境,為流域內的航運、灌溉、養殖、旅游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1]葛忠興.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與思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73.
[2]高新才,滕堂偉.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及其產業經濟分析[J].民族研究,2006.1.
[3]周民良.論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J].民族研究,2008.4.
[4]姚旻.創意產業與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J].經濟問題,2010.3.
[5]鄭長德.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研究[J].民族學刊,2011.3.
[6]劉萍萍,唐新,付嬈.生態文明視角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研究——以四川省阿壩州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3.
[7]鄭長德.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研究[J].民族學刊,2011.3.
[8]劉堅,廖學文.渝東南民族地區區域經濟動態發展水平分析[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9.22.6.